2相撲簡史
有别于各種業餘性質的相撲比賽,大相撲是指由日本相撲協會主辦的相撲賽事,是在日本國内外舉行相撲表演中最有名的競技表演。在東京舉辦相撲賽事的設施為國技館。
圖2-1江戶時代的相撲演出(歌川國芳)
作為現今日本相撲協會的前身,所謂相撲演出組織,江戶時代在江戶和大阪分别産生了各自的相撲組織。本章主要叙述江戶時代以來的江戶相撲的曆史。
圖2-2享受與佩戴大小刀的武士同等待遇的力士
(歌川國貞:杣花淵右衛門)
2.1江戶時代
作為相撲演出組織的形成,一般認為開始于江戶時代初葉(17世紀)。由于與浪人集團的關系太緊密,1648年幕府發出了江戶的十字路相撲(民間在路邊舉行的相撲)禁止令。1684年,在寺社奉行(注:将軍直屬三大奉行之一,主管宗教事務)的管轄下,以結成職業相撲團體,與确立年寄管理體制為條件,準許進行相撲演出。當時,申請舉行演出者有初代雷權太夫(Ikazuchi Gondayu),他也是年寄名迹的創立者。當時演出在江戶深川的富岡八幡宮境内舉行。由于演出在寺社奉行的管轄下,江戶時代的演出都在江戶市内的神社和寺院境内舉行,1833年後固定于回向院舉行。
圖2-3回向院-東京都墨田區兩國二丁目的淨土宗寺院
據《相撲傳書》記載,那時沒有土俵,而是由力士和觀衆圍成一道直徑約7 - 9m的人牆,即所謂“人方屋”,在人牆裡面進行取組(取組,Torikumi,對戰之意)。17世紀中期類似格鬥技的圈子,在柱子上圍上繩索,後來演變成用俵(Tawara)(注:舊時用以裝稻米等糧食的圓柱形口袋,通常用稻草編成)圍起來的四角形土俵。然後在1670年前後,在土俵四角豎起了裹着代表四種神靈的4色布的柱子,在支持屋頂的方屋下面設置用五鬥俵制作的直徑為3.94m(13尺)的圓形土俵。從18世紀初葉開始,俵變為2分之1,一半埋入地中,構成一重土俵。加上外圓就成了二重土俵(也稱“蛇眼土俵”)。内圓16俵,外圓20俵,所以被稱為“36俵”。
江戶之外,這一時期在京都和大阪也出現了相撲的團體。當初憑着朝廷的權威和大商人的财力,擁有衆多招牌力士的京都、大阪相撲有着超出江戶相撲的繁榮。演出中力士的一覽以及确定序列的番付,也是從這時起,不光在相撲場中設置了公告用的木闆番付,也開始采用木版印刷的形式,以便在市中廣為傳播。現存最古的木版印刷番付,江戶是1757年的,京都和大阪的遺存則更古老。
但是江戶相撲,于1789年11月,實現了由司家吉田追風發給第二代谷風梶之助、小野川喜三郎橫綱(注:大相撲中地位最高的力士)執照。然後在1791年成功舉辦了征夷大将軍德川家齊觀戰的上覽相撲。又由于雷電為右衛門的登場,從這一時期開始江戶相撲大為繁榮。不久就形成了“隻有在江戶登上土俵才是真正的力士”的風潮。
各團體間的往來比較自由,江戶相撲與京都或大阪的合并演出(大場所)也按慣例幾乎每年舉行。在實力上三者差别不大,開始失去平衡是從幕末到明治的事情。
1827年,江戶幕府承認江戶相撲的吉田司家作為“江戶相撲方取締”的地位。
幕末時舉行了“相撲對摔跤”和“相撲對拳擊”等異種比賽。另外,就在美國海軍馬休·佩裡(Matthew Perry)提督黑船來航的1853年6月11日,雷權太夫和玉垣額之助等年寄代表以文書向番所提出攘夷協力。另一方面,翌年佩裡再來日締結條約時,江戶相撲的力士們輕輕舉起了作為答謝禮贈給美國的大米200俵,使美國軍人大為驚歎。
1863年6月3日,在大阪北新地與壬生浪士組(後來的新選組)發生傷亡事件,死亡的大阪相撲力士是中頭(注:相當于現今的十兩)熊川熊次郎(肥後出身)。作為該事件的和解結果,由京都、大阪兩相撲合作舉辦京都的演出。有的力士後來還成了勤皇志士。
2.2明治·大正時代
圖2-4明治中期的相撲演出
随着明治維新與文明開化,1871年東京府發出所謂“裸體禁止令”,對東京相撲的力士作出罰款、鞭刑處分。“相撲禁止論”一度浮現。這時,喜歡相撲的明治天皇經由伊藤博文等人作出努力,于1884年實現了天覽相撲,大相撲獲社會公認,從而越過了危機。參加這次天覽相撲的力士有記錄下58連勝(史上第3)的第15代橫綱初代梅谷藤太郎。
東京相撲協會與大阪相撲協會成立,作為組織的形态确立了下來。為了解決1890年入幕後以39連勝晉升大關的初代小錦八十吉與橫綱免許獲得者大關初代西海嘉治郎的别扭現象,首次在番付上使用了“橫綱”标記。此事雖屬偶然,但以此為契機,橫綱、大關作為實質地位得以确立下來。
當時錄像已有放映,現存尚有小錦與大炮登場的貴重錄像(1900年攝制)。
20世紀前夜與初葉,由于橫綱常陸山谷右衛門與第二代梅谷藤太郎的“梅常陸時代”,東京相撲隆盛起來,東京作為相撲中心的地位得以确定。
1907年常陸山訪美。這是首次向日本國外認真地介紹相撲。
1909年6月2日,首個常設相撲場兩國國技館落成,相撲被作為國技。入土俵,由東橫綱常陸山與西橫綱梅谷擔任。這時,所謂東西制(後述)的團體優勝制度誕生,開始授與優勝旗。時事新報社(現在的每日新聞社)贈優勝匾額,開始了現在的優勝制度。從這時開始,過去幕内力士不出場的千秋樂(注:指最後一日比賽)中,幕内全體力士出場,具備了名實相符的10日演出的體制。演出日數從1923年5月起增為11日。
從1910年5月夏場所開始,行司的行頭從以往的裃(kamishimo)、袴(hakama)變為烏帽子(eboshi)、直垂(hitatare)。
圖2-5早期行司的服裝(第9代式守伊之助)
圖2-6現代行司的服裝(木村莊之助)
1917年11月29日,兩國國技館因火災燒毀,有一時期本場所被改在靖國神社境内舉行。
由于相撲作為演出固定化,力士對待遇近代化的要求浮現,出現了幾次紛擾事件。大阪相撲方面,1922年發生了所謂龍神事件的紛擾,力士等許多有關人員廢業,大阪相撲的實力受損。東京相撲則在1923年發生了所謂三河島事件的要求改善力士待遇的罷工,橫綱大錦卯一郎廢業。1923年9月1日關東大震災,兩國國技館燒毀,僅剩屋柱等。1924年1月春場所,因兩國國技館再建中,借名古屋舉行。對此不滿的一部分力士,未參加本場所。
1925年,皇太子(裕仁親王,後昭和天皇)台覽相撲時,以皇太子的賜金制作了攝政宮賜杯,即現在的天皇賜杯。以此為契機,東京、大阪兩相撲協會計劃合并,舉行了技術審查的合并相撲。自1926年1月場所開始至今,對個人優勝者授與賜杯,個人優勝制度得以确立。
2.3昭和時代
1927年,東京相撲協會與大阪相撲協會解散,發起了大日本相撲協會,此後本場所1月(兩國)、3月(關西)、5月(兩國)、10月(關西)共計4回:每次舉行11天(1929年非10月而是9月)。這一時期,對番付編制進行了一些嘗試,1月與3月、5月與10月,分别合在一起進行,關西本場所也不授予優勝匾額。
這一時期,對勝負規則進行了各種重新規定。從1928年起開始了無線電轉播,設置了分隔線(仕切り線,Shikirisen)與準備動作(仕切り,Shikiri)的限制時間。伴随個人優勝制度的确立,不戰勝、不戰敗制度的全面推行,涉及異議(物言い,Monoii)時相撲中保留(預かり,Azukari)的廢除,重賽(取直し,Torinaoshi)制度的導入,通過二番後重賽制減少無勝負(引分け,Hikiwake)都在這一時期被實施,相撲作為争勝負的體育比賽的要素更強了。
1931年4月天覽相撲時,去掉了二重土俵的内圓,構成直徑4.55m(15尺)的一重土俵。另外,從這時開始,原來在四根柱子下鋪上坐墊,坐在土俵上的勝負裁判被移下土俵,變為跟現在相同的5人配置。
圖2-7土俵及其配置
1932年1月發生了春秋園事件,提出了大規模改善待遇的要求,許多力士退出了協會,2月、3月各改為8日間演出。翌年,退出者建立關西角力協會,1933年起關西場所被廢止,變為一年舉行2次(1月、5月)。
在創下69連勝的大橫綱雙葉山的影響下,演出日數從1937年5月場所起改為13日,從1939年5月場所起改為15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逐漸波及相撲界,1944年兩國國技館被大日本帝國陸軍接收,從5月場所起本場所舉辦地移至小石川後樂園球場。因此1月場所難以舉辦,1944年本場所延至10月舉辦。1945年5月場所按預定,露天7日間,在神宮外苑相撲場(現明治神宮第二球場)舉辦,由于空襲等原因,延至6月,在兩國國技館僅招待傷病官兵,露天7日間非公開舉辦。這是至今唯一一次非公開本場所,也是戰争中最後的本場所。此外,去當兵的力士中,也有多名戰死或被俘的力士。在東京大空襲中兩國國技館與相撲部屋均被燒毀。
戰後,盡管各部屋星散,舉辦本場所須取得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許可,但大相撲複興終于開始。1945年9月定土俵為16尺(約4.84m)略大,燒毀的兩國國技館被部分修複,舉辦了本場所秋場所(11月:10日間)。由于力士會反對,土俵恢複為原來的4.55m(15尺)。1946年兩國國技館被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接收,改建為紀念館。作為落成典禮,同年舉行了11月場所(13日間)。經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認可,年間舉辦3次本場所,但不可使用紀念館,1947年在明治神宮外苑相撲場舉行。那是一個露天的相撲場,當年未舉行正月場所,此後舉行了6月、11月、以及1948年5月場所。同年1948年秋場所(10月:11日間),作為戰後首次大阪場所,在大阪市福島公園内建築的臨時國技館舉辦。這時進行了優勝決定戰與三賞制度的制定、從東西制到系統别總當たり制(按系統循環賽制,避免同一稽古系統對戰的取組編制法,實施至1964年)的變更。
1949年在日本橋的濱町公園内建造了臨時國技館(木結構),終于舉辦了1月場所(13日間)。5月場所為戰後首次舉辦15日間,此後比賽期間固定為15日間。該濱町公園臨時國技館設置于公園内,僅使用了2場所就被拆除。于是利用戰前作為下一期國技館建設用準備的位于藏前的土地,着手建設臨時國技館。
從1950年至1952年,本場所(1月、5月、9月)各舉辦了15日(但是1952年沒有舉辦大阪場所,全在東京舉辦)。大阪場所自1950年秋場所開始,舉辦地在阿倍野區,1951年秋場所開始改為大阪市難波(現在的大阪府立體育會館所在地),建築了臨時國技館,最終于1953年改為大阪難波府立體育會館。同年3月舉辦大阪場所,此後3月場所均在大阪舉行。
由于橫綱成績不佳,1950年4月由有識之士發起了橫綱審議委員會。1957年成立了向理事長作重要建言的“運營審議會”。
随着栃錦與初代若乃花所謂栃若時代的到來,年間場所數增加。1957年起舉辦11月場所(九州場所、福岡體育中心)、1958年起舉辦7月場所(名古屋場所、名古屋市金山體育館),形成了如今的6場所(1月、3月、5月、7月、9月、11月)、15日間體系。另外,1965年1月場所起實施完全部屋别總當たり制(按部屋循環賽制,避免同一部屋對戰的取組編制法,1965年起實施),直至如今。
由于在國會内相撲協會作為公益法人的經營方式受到質疑(1957年4月,衆議院文教委員會),當時進行了相撲茶屋制度的改革、月薪制的導入、相撲教習所的設立等改革。橫綱審議委員會的内規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充實。此外,1961年起實施了年寄定年制(退休制度)。1968年導入了役員選舉制度,随着全國性電視普及,NHK開始了相撲電視轉播。
1972年1月場所開始導入公傷制度(執行至2003年11月場所為止)。
1965年對蘇聯、1973年對中國、1981年對墨西哥,相繼舉行了海外公演,開始獲得國際認知。
1985年1月,現在的國技館落成,相撲重回兩國地區。
2.4平成時代
由于若貴兄弟(貴乃花光司、若乃花勝)的崛起,一時形成了相撲熱。其伯父為名橫綱初代若乃花,父親為名大關初代貴之花(貴ノ花,Takanohana),血脈相承,喚回了許多老粉絲,貴乃花的精幹的外貌、若乃花的招人喜愛的童顔,還捕獲了許多以前對相撲不感興趣的女性粉絲。
另一方面,由于橫綱千代之富士貢(千代の富士貢,Chiyonofuji Mitsugu)引退,在橫綱缺位,群雄割據之中,小錦崛起。他雖然由于膝蓋受傷,與史上首位外國出身橫綱失之交臂,但夏威夷出身的後輩、曙和武藏丸都登上橫綱大位,并取得了10多次優勝。從1993年至2000年前後,呈現了若貴兄弟等二子山部屋幫對抗曙、武藏丸夏威夷幫的态勢。
貴乃花力克曙等取得了22次優勝,暫時保住了日本人力士的體面,但随着其引退,外國出身力士的主流陰差陽錯地變為蒙古幫。2006年3月場所,優勝與三賞全部被蒙古幫占領。保加裡亞出身的琴歐洲與愛沙尼亞出身的把琉都晉升大關,舊東歐圈出身力士開始引人注目。
2011年2月發生八百長事件(注:指力士之間在取組前以金錢授受決定勝敗的假賽行為),在前年的棒球賭博事件中沒收的力士的手機的郵件中發現了假賽交易的信息。相撲協會成立了由外部有識之士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進行徹查。随即對涉嫌2親方與23力士作停職、勸退(全部退出相撲協會),對有關19親方作降級處分。不服勸退被解雇的3人中,中國内蒙古出身的力士幕内蒼國來和蒙古力士十兩星風提出了處分無效的訴訟,蒼國來于2013年5月恢複幕内力士地位,星風訴訟被駁回。2011年3月場所停止舉辦,5月場所被作為技量審查場所,7月場所起正式再開。
圖2-8蒼國來和荒汐親方在複出記者招待會上
當時協會正面臨必須作為公益法人重新認定,由于八百長事件發生,政府主管方面表示“由于沒有進行公平規則下的競技,未能滿足公益法人認定的要求,現階段(公益法人認定)有一定難度”,協會一度陷入危機。随着八百長事件的解決,2014年1月30日順利進行了公益财團法人的登記,作為新法人重新出發。大相撲作為文化傳承的代表性競技,如何在新的時代裡既保存古老的傳統,又滿足現代包括國内外觀衆的觀賞興趣,相撲協會着手從培育人才、培育票房到年寄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