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評劇?新華社石家莊9月2日電 題:評劇,忒好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正宗評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華社石家莊9月2日電 題:評劇,忒好聽!
新華社記者高博
說起幾個月前通過視頻直播向武漢方艙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表演評劇的經曆,評劇演員羅慧琴至今仍感慨萬千。“當看到一些患者聚在手機屏幕前聽得如癡如醉,留言說‘評劇,唐山話,忒好聽!’時,自己幾度哽咽,這是對我最大的鼓舞。”
羅慧琴來自河北省唐山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劇代表性傳承人。在她看來,能夠作為藝術家代表,與武漢方艙醫院的患者視頻連線互動,與評劇本身接地氣,唱的就是老百姓生活故事有很大關系。
評劇和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文藝三枝花”。“盡表百姓事,感悟人間情”,評劇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2006年,評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74歲的唐山灤南縣成兆才家鄉評劇團團長金茂普回憶說:“小時候,評劇鼻祖成兆才的故事是父輩們聊不完的話題。難以想象,一個從小喜歡蓮花落的貧困娃兒,能開創一個新的流派。”
清末,冀東民間流傳着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蓮花落。起初,表演者多為避難流民,以唱行乞,他們或走街串巷,或立于茶樓酒肆,唱詞通俗易懂,因此得到民衆喜愛。
金茂普介紹說,成兆才家境貧寒,從小對蓮花落感興趣,常輾轉于各個戲班。後來,他感覺這一劇目有些單調,便對劇本、唱腔進行創新,将原來表演中的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在保持蓮花落傳統風格基礎上,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形式,還摒棄部分俗豔的唱詞,鄉俗俚曲才得以登上大雅之堂,逐漸成為梨園新貴。
1919年,成兆才根據家鄉灤南縣真人真事創作的《楊三姐告狀》面世。該劇講述的是農家女兒楊三姐不畏官紳、曆盡艱辛為二姐告狀申冤的事,反映了底層小人物的不屈與抗争,一經面世便引起轟動,至今久唱不衰。
“評劇為什麼能火起來?就是因為貼近時代、反映心聲,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帶着泥土的芳香。”灤南縣成兆才紀念館館長艾景春說,評劇這種從百姓生活的土壤之中生長起來的戲曲,具有關懷現實的基因,因此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艾景春說,在内容方面,評劇也演傳統戲,但更擅長演現實題材的現代戲,演的多是老百姓的生活、傳統美德、家長裡短。在形式方面,評劇的發音接近普通話,也比較鄉土化,讓觀衆們聽着親切,随口就能跟着哼哼。
随着文藝形式的多樣化,與其他戲曲劇種一樣,評劇也受到沖擊。為繁榮民族文化、振興評劇發展,唐山自2000年起舉辦中國評劇藝術節,如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通過藝術節,哺育了一大批優秀青年演員。“我就是踏着評劇藝術節的台階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羅慧琴說。
在外地打拼多年的金茂普也難以割舍對評劇的情感,于2011年回到家鄉,和老藝人們組建了成兆才家鄉評劇團。“我們這兒有唱評劇的群衆基礎,男女老少都能來幾句。”金茂普說,農忙時幹活累了,就往田埂上一坐歇歇腿,互相打着節拍就哼唱開來,比抽煙還解乏,遇到高興事、煩心事了更是悶不住,唱出來才暢快。
百年藝術薪火代代相傳。如今,在灤南縣589個行政村中,101個村都有民間評劇團體。“現在有的小孩兒從四五歲就跟着我學,水袖一甩,花鞋一蹬,眉眼流轉還挺有那個勁兒。”金茂普說,未來還得靠這些年輕人将評劇發揚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