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怎麼理解?看過《西遊記》的人,大半對于“三昧真火”有印象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把孫悟空煉成了火眼金睛,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讓師徒四人吃盡了苦頭那到底什麼是“三昧”? 百度一下發現,原來“三昧”這個詞與“般若”“末那”一樣,都是從佛家的梵語中音譯過來的“三昧”就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佛法源于生活”,那麼“三昧”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哪種現象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三昧怎麼理解?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看過《西遊記》的人,大半對于“三昧真火”有印象。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把孫悟空煉成了火眼金睛,紅孩兒的三昧真火讓師徒四人吃盡了苦頭。那到底什麼是“三昧”? 百度一下發現,原來“三昧”這個詞與“般若”“末那”一樣,都是從佛家的梵語中音譯過來的。“三昧”就是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佛法源于生活”,那麼“三昧”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哪種現象呢?
看電影,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做到“全神貫注”。随着劇情的跌宕起伏,我們的心情也會随之産生悲喜的體驗。正是因為這種情感上的體驗,大家才會覺得看電影很滿足。那麼是不是一定要在看電影之前就先抱着明确的目的“我就是為了要笑上XXX次”或者“我就是為了要哭上XXX次”,否則就是“花了冤枉錢”?看電影過程中也不斷地給自己打卡記次?大可不必,就是很放松地、心無旁骛地坐在那裡去看就成了。沒有這些“我就是為了”的想法,反而會更自然地做到“專心”。這種狀态就是“三昧”,人人都會。
既然“人人都會”,那麼為什麼還要強調這個“三昧”的概念,并且認為這個概念如此重要呢?因為除了看電影以外,我們在做其他的事情時往往就不再是這種“專心”的狀态,于是便“找不到狀态、做不好”,不單結果不令人滿意,而且自己的體驗也不好。最常見的例子:接到通知要去“講課”。這一般意味着是比較正式的溝通場合,比如是去面試,或是去給客戶做推介,或者去給領導及同事做内訓等等。自己當然會很重視,很想好好表現。怎麼辦呢?于是就開始琢磨,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對方聽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怎麼能體現自己的專業性、PPT該怎麼設計更好看等等。結果,一番精心準備之後,臨到上場多少還是會緊張、心裡沒底。等到開講的時候,往往觀衆的現場反應也并不總是像自己期待的那般聚精會神。課後,去回看自己講課的錄像,也常常會發現自己也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好了,那這一切一切的“不盡如人意”,有沒有改進的可能?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從一開始就有那麼多的對于“結果”“效果”的期望。一旦執念于這樣的期望,便失去了看電影的那種“三昧”的狀态。
然而,既然“重要”,便自然會“重視”,就很難像看電影一樣輕松、沒負擔。我們雖然也明白,“平時怎麼樣,衆目睽睽之下也便怎樣”,但往往還是沒有聽衆時就可以輕松地想怎麼發揮就怎麼随意發揮,一旦有觀衆了,而且是比較重要的觀衆,就很難“無視”對方的存在,就會有壓力。因此,我們需要找一個立足點來讓自己的注意力有所“着力”。這個點,就是心中謹記“替天行道”四個字。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是為了表現“我個人的專業水平”,更不是“博取對方的回饋”,而是“這件事本身是怎麼個道理”,借由這個機會、借由自己的身體,誠心誠意地彰顯出來。所以,拿到一個講課的任務之後,明确了話題、對方的身份、自己的身份之後,那麼就從這個“身份”出發,去琢磨哪些話是該說的。以“替天行道”的狀态來“論道”,去除“個人功利”的目的,去除“自我表現欲”,那麼便是“止息雜念,心神平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