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是稱什麼的?先舉個例子,1000千克,1000千米,讀起來就是一千千克,一千千米,你覺得别扭不?日常生活中你會這麼說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度量衡是稱什麼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先舉個例子,1000千克,1000千米,讀起來就是一千千克,一千千米,你覺得别扭不?日常生活中你會這麼說嗎?
之所以念起來這麼别扭,是因為這種名稱跟我們多年來形成的習慣不一緻。而規定度量衡中文名稱的人,隻顧将外文直譯過來,沒有考慮到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和約定俗成的習慣。
首先聲明,我贊成度量衡采用國際單位制,公制,盡管我覺得傳統的市制單位完全可以和公制單位并行不悖。實際上民間至今仍然廣泛使用市制單位,比如買米買面買菜時仍然習慣說買多少斤,而不會說買多少克,多少千克。斤,兩,裡,等市制單位,仍然廣泛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其實那些念起來别扭拗口的名稱,根子就在度量衡名稱的翻譯問題上,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和翻譯者的人文素養密切相關。
科學精神是需要與人文素養相互匹配的。
中國老一代科學工作者就有很好的人文素養。比如,在度量衡采取國際标準單位的問題上,他們很注意單位名稱與文化傳統的結合,盡量采用人們熟悉的概念,名稱,詞語。例如,把kg翻譯成公斤,就和國人對‘’斤”的傳統概念有機結合起來,很方便人們的理解和接受。把km翻譯成公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很明顯,這樣翻譯,并不是他們不知道km是千米,kg是千克,而是他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懂得翻譯要奉行信、達、雅的原則。
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家嚴複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中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指譯文要準确,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要随意增減意思;“達”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譯文通順明白;“雅”則指譯文選用的詞語要得體,優雅。
可惜,現在的度量衡制訂者,就缺乏這樣的人文素養,非要直不楞登地把kg和km直譯成千克和千米不可,豈不知這恰恰背離了“尚達”的原則,犯了信而不達的錯誤。更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這種做法已經對公衆造成了一種嚴重的語言障礙。試問,誰會把萬米長跑說成10千米長跑?一千千克和一千公裡哪個讀起來更順暢?
自嚴複提出信達雅後,一直為後世譯者所推崇,可謂翻譯的最高境界。很遺憾,現實卻并不令人樂觀,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并不匹配的現象屢見不鮮。沒有相應的人文素養,是達不到這個境界的。
建議有關方面,還是用公斤替代千克,用公裡替代千米,别再任性地讓度量衡名稱“與時俱進”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