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上京趕考和現在的高考,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理想和包袱,實現階層的改變。
高考是不少窮人家學生改變命運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年來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在學生錄取比例上逐年調整,裸分考取的考生的比例下滑到了50%以下。
為此家長開始擔心,窮人家考生被抛棄的說法越來越多,甚至有家長開始質疑高考的公平性,其實真相遠比這個要紮心。
名校高考裸分錄取比例降低,錄取方式發生改變2022年也就是今年的高考當中,靠高考裸分考入清華大學的考生,隻占錄取總人數的41%。對比兩年前,下降了10%。
北京大學也有同樣的情況,高考裸分錄取的考生占比,從2020年的61%,到今年的47%,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滑,且還會持續下降。
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裸分考生之外的錄取方向,是保送生,強基計劃,國家專項,高水平運動隊等等。
這其中,保送生不看高考成績,可以直接就讀。像北大的韋神,那就是保送的大神。高水平運動隊,清華大學的楊倩就是例子。
這其中除了保送生之外,其他途徑都是需要高考成績作為依托的。隻不過對分數的要求沒有那麼高,有一定的浮動空間。
那為什麼這麼做呢?高考成績不是最能代表一名學生的能力的嗎?為什麼高考成績不能占據更大的比例呢?是走後門了嗎?
如此操作的原因
高考成績的高低,就是我們最早期開始推崇的應試教育。隻要考試考得好,就能得到美好的未來。
放眼國外的其他高考制度,基本沒有唯分數論的情況。更重視的是學生的創造力和其他能力,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多年的經驗上來看,教育考核體系,在逐步地發生改變。應試考試很難滿足對于人才創造力上的需求,好像填鴨一樣的方式,扼殺了太多創造的可能。
因此名校招生越來越靈活,這正是未來社會需要發展,所必須要有的需求體系。标化成績有用,但不是絕對有用,因此占比被降低。
那為什麼家長會說這對于窮人家的孩子不公平呢?其實并不是,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必須選項。
個人觀點:
讀書從來考慮的都不是窮人家的孩子需要什麼,富人家的孩子需要什麼。看的是國家的未來發展,社會的走向需要的是什麼。
我們不能說窮人家的孩子沒有辦法學特長,就不讓其他學校錄取特長生,這更不公平。
就像之前有一句話說的,人家幾輩人的努力,憑什麼你一句要公平,就要錢分給你,道德上的剝削是要不得的。
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家長的這三點差距信息差:就像名校錄取比例和保送生,強基計劃等消息。有的家長看到之後嗤之以鼻,覺得說的都是沒用的,早就知道了。
有的家長會一頭霧水,這都是什麼啊,沒聽說過。這就是教育上的信息差,有時候不是學生不行,是家長根本不知道,還可以這樣。
認知差:知道這些差距之後,有些家長知道怎麼操作。輕車熟路,能夠順利地幫助學生準備這些東西。
有些家長知道這些東西,但是并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操作,處于發蒙的狀态,這樣同樣還是會錯過很多機會。
行動力:行動力很好理解了,有些家長知道了這些途徑,積極努力地去争取,去打聽,去讓學生嘗試,看看哪一條路徑可行。
有些家長知道之後,就怨氣沖天,嫌麻煩,不想了解。還有家長就倔強地不想去,就要裸分考,那也是沒辦法。是不是能夠行動起來,也是家長之間的區别。
筆者寄語:
名校的招生,不單單是清華和北大,其他院校也是同樣的。會更加看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就像現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培養綜合素質。
這裡面确實有意在弱化應試教育,因為世界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改變。未來的學生必須更有創造力,更能夠提供新的想法和思路,才能成為創造新産物的人才。
現在缺少的不是大學生,是充滿了活力和創造力的科技型人才。所以培養方向不是出現偏差,是順應社會需求,希望各位家長也及時培養,調整方向,早日金榜題名。
今日話題: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