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随着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辭職書上簽字,那面飄揚在克裡姆林宮近70年的鐮刀和錘子國旗緩緩落下,取而代之的是紅藍白三色的俄羅斯國旗。不可一世的蘇聯倒下了,那個東方的巨人倒下。
蘇聯解體的消息一經傳出,外界也是一片震驚,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冷戰時期唯一能和美國對抗的超級大國居然會就這樣解體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看看蘇聯解體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下面的内容是本人關于蘇聯解體的一些個人看法,是希望大家了解這段曆史,同時有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大家予以糾正)
一:體制的僵化
1924年1月,列甯逝世以後,斯大林上台。他認為俄國經濟遠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落後,落後就要挨打,于是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于是1928-1937年間,蘇聯通過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大力發展重工業。僅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就建成了6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化工,電力等工業部門。工業總産值迅速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然而,工業化的發展,卻影響了蘇聯農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斯大林終止了列甯時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把農民的土地以及其他主要的生産資料公有化,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使農民的利益受到了嚴重損害。從而使農民喪失了積極性,緻使蘇聯農業生産長期停滞。
等到赫魯曉夫掌權以後,繼續進行農業改革。改革初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蘇聯的糧食産量也有明顯的提高,但是問題卻也不容小觑。首先他鼓勵大規模開墾荒田,雖然增加了蘇聯田地面積,卻也造成了很多地區生态平衡失調,加之開墾的田地的後續問題沒有處理好,導緻了很多土地沙漠化的問題。
其次赫魯曉夫不顧及蘇聯的實際地理、氣候等因素,貿然在全國推行玉米運動,結果導緻很多地方玉米幾乎顆粒無收。這也導緻在五年以後蘇聯的糧食産量不增反減,不得不從國外來進口糧食,赫魯曉夫的改革宣告失敗。
圖為赫魯曉夫手持玉米為百姓推廣
而在赫魯曉夫以後,後續的領導人雖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并沒有太大的用處,蘇聯的糧食依然需要大量的進口,再加之時值美蘇冷戰,蘇聯每年國内生産總值幾乎五分之一都用在了軍事競賽上。國内的糧食尚且不夠吃,每年還要花費大量的錢在軍事上,空有一身“肌肉”卻連飯都吃不飽。
一位旅居中國的英國人曾用自己的攝像機記錄下記錄下來這些影像
這個小男孩哭着向我們求助
她說:商店的櫥窗幾乎空空如也,沒有面包,沒有糖果,沒有肉。有的卻是着一眼望不到頭的排隊買面包的隊伍,有的人排了一天的對,卻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可買的。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當百姓連吃都吃不飽的時候,又怎麼能指望他們會支持你呢。如果當年朱元璋能吃飽飯,恐怕世上隻會有一個老實巴交的朱重八,而不會是大明開國皇帝了。
第二:思想上的不堅定
蘇聯經濟上改革的失敗,讓老一輩的國家領導人感覺無能為力,他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輕的戈爾巴喬夫身上,希望通過他來挽救已經病入膏肓的蘇聯
1985年,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他上台以後,雖然也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但并沒有什麼成效。于是他又轉向政治體制改革。1987年11月,戈爾巴喬夫發表了《改革與新思維一書》以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産,建立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的名義,取消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化”與“政治多元化”。然而這一系列操作對蘇聯而言可以說是又一緻命的打擊,試想一下,一個國家間連自己的指導思想都沒有了,那他們又怎麼知道自己的下一步往哪兒走呢?舉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就像你寫作,根本不列大綱,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做什麼,根本毫無目的性而言,那你能寫的好嗎
在這一系列的措施下,人們的思想發生了混亂,也給西方國家以可乘之機,他們乘機為宣傳資本主義,攻擊共産主義,緻使局勢進一步的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也随之加劇。終于,1991年,蘇聯解體,聯盟分解成15個國家。
蘇聯的解體,看似突然,實則必然。當然,我國也從蘇聯的失敗中汲取了教訓,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思想為指導思想,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現在的我們可以說是國富民強,國民生活也在不斷上升,相信我們可以在共産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以上内容僅來自小編自己的看法,各位小夥伴關于蘇聯解體還有哪些具體原因也可以打在評論區,謝謝你們的配合,讓我們一起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