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三十六計第五計以逸待勞

三十六計第五計以逸待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08:12:13

不知不覺,三十六計我們已經學了一半了,前面的三套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不知道大家記得多少呢?今天開始我将要分享的是第四套混戰計的第一計,也是三十六計的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三十六計第五計以逸待勞(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九計)1

“釜底抽薪”此計的策略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成書的《尉缭子》。該書《戰威第四》說: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鬥,氣虛則走”,“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而不為之用,此道勝也”。這些話的意思是:部隊所賴以作戰的是勇氣;士兵勇氣旺盛就敢于戰鬥,勇氣喪失就會逃跑。講究武備,判明敵情,設法促使敵人喪失勇氣而軍心渙散,使敵軍雖然結構形式完整卻不能作戰,這就是靠的政治謀略取勝。《尉缭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采用某種謀略,以消減、削弱敵方的氣勢和鬥志,然後戰而勝之的策略思想。後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計,應當說,正是在這種策略思想基礎上發展和形成起來的。繼《尉缭子》之後,相繼提出或提到類似思想的,有西漢《淮南鴻烈》:“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東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後,便在更多的書面語言中出現了“釜底抽薪”這一更為概括、簡明的詞彙。如明代嘉靖年間戚元佐《議處宗潘疏》:“諺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清代吳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隻消一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住了,衆人遞個攔詞,便歇了。”可見,明清以後,“釜底抽薪”已成為廣泛使用的民間語言,其策略思想已在許多場合下被使用。

三十六計第五計以逸待勞(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九計)2

此計運用時,也要講究方法。如:水的沸騰,靠的是力量,即火力。猛火燒沸水,其銳氣自然是不可阻擋的。幹柴,是産生火力的燃料,猛烈的火勢就是靠着它形成的。但幹柴本身是溫和而柔弱的東西,人們靠近它是不會受到傷害的。所以,兇猛的火力雖然難以阻擋,但要削弱火勢還是有辦法的。尉缭子說:“士兵勇氣十足,就敢于戰鬥;勇氣喪失,就會潰逃。”瓦解敵軍氣勢的辦法,就是要在精神上征服對方。東漢初年,吳漢任大司馬時,有敵寇乘夜襲擊漢軍的軍營。軍營之中一片驚慌混亂,而吳漢卻安然在床上靜卧不動。将士們聽說吳漢這般冷靜沉着,情緒頓時穩定,不一會兒,軍營中也就安定下來了。這時,吳漢便起床挑選了一支精兵,乘夜出擊,從而大敗了敵軍。這裡,吳漢采用的就是不與敵人正面交鋒,而是先設法削減對方氣勢的策略。北宋時,薛長儒做漢、湖、滑三州通判時,數百名駐守州城的士兵叛變。他們打開營門,企圖謀殺知州和兵馬監押。有人前來報告,知州和監押都不敢出面。長儒挺身而出,步行到軍營前,從破損了的營牆翻身入營,對參與叛亂的士卒曉以利害,說:“你們皆有父母妻兒,為什麼做出這樣的事情!凡策劃叛亂的都站到左邊來,凡被迫跟随的站到右邊來。”于是,沒有參與策劃的數百名士兵都站到了右邊,隻有策劃叛亂的十三個頭領沖出營門逃走,分散躲進野外的村莊裡,不久都被抓獲。當時人們說:如果不是薛長儒挺身而出,全城就要遭殃了。這裡就是用的攻心奪氣的計謀。或者說:當兩軍對壘時,突然攻擊強大敵軍的弱點,破壞它即将取得的勝利,這也是“釜底抽薪”計的運用。

三十六計第五計以逸待勞(每天學一計三十六計之第十九計)3

“釜底抽薪”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整頓的一種手段,是一種治本的辦法。在鬥争中,釜底抽薪又是一種“兜底”戰術,主要是從對方的幕後去下功夫,側面暗算,扯其後腿,拆其後台,使它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洩氣的皮球。不管在戰場、商場或政治舞台上,此計大用大效,小用小效。所以說,釜底抽薪之術,是最陰險毒辣的計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