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什麼叫老師标準定義

什麼叫老師标準定義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2 13:10:46

什麼叫老師标準定義(對老師的比喻可以有千萬種)1

多年來,教師一直被尊為“春蠶、紅燭、工程師、太陽”。然而這贊美的背後,教師的青燈黃卷,似乎離“蠶、燭、師、陽”很遠。海涅在詩中說:“世界裂成兩塊,裂縫正好穿過我的心”,同樣“教育要裂成兩塊,裂縫正好穿過教師的心”,現在教師的心也體驗着素質與應試教育的分裂和陣痛。因為教師職業的特質,讓社會給教師太多的責任寄托和希望,從此教師的華發早生、皺紋早深、脊背早駝。教師作為一種職業,遠未達到“最光輝”的境界。教師首先是凡人,有普通人生存、歸屬、愛、尊重、自由、實現自身價值、追求自己及家人幸福的一切需求!也有普通人的煩惱,甚至也有自私自利意識。對于大多數中小學教師來說,實現自我價值的事業與養家糊口的手段兩種乃至更多的價值追求兼而有之。

何謂教師?對老師的比喻可以有千萬種,古今中外先哲名言:“傳道、授業、解惑”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智如泉湧,行可為表儀者人師也。”猶在人們耳邊萦繞。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教師不過是三百六十行中諸多職業分工的一行而已。與其他職業特質有着本質的區别,與大學教師的 “教學、研究與服務社會” 功能也有不同之處。當我們在經意不經意地運用“法古今之完人”與教師作類比時,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比喻之後被忽略的角色。

一、教師如助産婆

蘇格拉底認為:“教師是‘助産婆’,不是‘産婆’”!他曾說:“自己雖然無知,但能幫助别人獲得知識,正像他自己的母親是一個産婆,從事助産士工作,雖年老不能生孩子了,但能接生。”因此,他得出結論:“教師的任務并不隻是傳播真理,而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引出來。”亞裡士多德稱其為“歸納的論證”。與我國《學記》中:“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以及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着暗合相通、一脈相承之妙。

今天的教師也像為人接生“助産婆”一樣,老師并不是“産婆”,她隻是幫助接生的人,學習是徹頭徹尾學生自己的事情。在教學方法上,就是啟發式教學,讓學生掌握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途徑。教師的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繼續不斷的學習,終生生長的能力,除此之外别無目的。

二、教師如農民

農民根據節氣,精心耕耘土地,播撒種子。種子發芽、雨水下降、間苗完畢、陽光照耀。這時,農夫對莊稼的料理主要體現在施肥、澆水、除蟲、除草上。農民的目的,隻是在他可預見的環境與自己的能力結合起來,用以指導自己的農事活動。記得教育家周弘說:“沒有長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從來不會埋怨植物長得不好,如果存在,那也埋怨自己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料理植物,沒有循序漸進,沒有舉一反三施肥、澆水、除蟲、除草。他們深信,隻要按照植物成長規律管理,收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非天災人禍。同樣,每一個學生在新學期開始的時候都心懷努力的學習目标,教師對學生是未知的,就好比農夫播的種子。教師對學生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創造一個适合每個學生生長的尊重、平等、關愛、信任、鼓勵、認可、高期望的環境,深入研究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舉三反九,設法給學生創設能夠滿足其内在生長需求的學習條件,讓學習真正成為學生自覺的行為。

農民如果不顧土壤、氣候、水分以及植物生長等條件,不切實際的期望植物産量,肯定認為自己是荒唐的。一個教師,如果隻把注意力放在考分上,而不顧學生學習特點、環境,把知識(考點)篩選再篩選直到少到不能再少,然後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讓學生COPY到大腦裡去。對于優生,加工加料;對于學困學生則 “冷處理”。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深厚土壤、富氧的空氣在哪裡?全國模範教師李吉林老師曾講:“把金色的種子播在學生的新天上,那是一塊奇異的土地,隻要認真的耕耘,總會獲得令人驚喜的收獲”。

三、教師如木工

在木工眼裡,每塊木頭都是有價值的,平整的木頭可以做面,較長、細的木頭可以做腿,短的木頭可以做橫檔,再小的木頭,可以做木釘。隻要你把木頭資源恰當利用,都能物盡其用,木頭不成材,那隻是木工沒有獨到眼光與技藝。生命個體是千差萬别的。引導、激勵、幫助每一個學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視個體發展的多樣性。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柳斌認為:“學校并不直接産生傑出人才,傑出人才是從非傑出人才和普通人當中轉化而來的。”魯迅先生說:“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話,你就要重視那些能夠培育出花朵的泥土。”

現實之中,确實存在着部分不會用“木頭”的教師。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成為“識木”的木匠,努力做一個“木匠式的老師”,使每一塊平凡的”木頭“綻放光彩。以平等、尊重、對話、學伴、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培養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四、教師如廚師

不管各種學派根據知識本身的形式和複雜程度把知識劃分為: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感性與理性知識;有用與科學的知識還是顯性與隐性知識。教師所用教材所展現的隻是靜态、科學知識的小部分,需要每位教師激活知識是不争的事實。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價值在于知識的加工與再現,把學生難讀懂、讀不懂的靜态的教材活化為育人目标,讓學生好學、樂學。如一個好的廚師一樣,必須時刻揣摸如何滿足顧客的色、香、味需要,提供給顧客最适合的食品加工,并根據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用同樣的材料通過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客源需求合理搭配飲食口味,必須懂得油、鹽、醬、醋的調配技巧,從中感悟——我就是顧客,顧客就是我。教師也必須用同樣的原材料通過不同方法适應衆多求知學生的“口味”,用加工方法引起學生的胃口,把教學設計當成菜單,教學方法成為色香味俱全的烹饪藝術,“因材施教”,适時地變換自己的角色。從中感悟—我就是學生,學生就是我。

五、教師如雕塑家

在雕塑家的眼裡,自然界萬物都是寶。别人遺忘、看不上眼、邊緣化的物品,經過雕塑家的手,就有了價值,有了生命,甚至成為珍寶。雕塑家能變廢為寶,是根據不同的材料、形狀順勢創意、設計與雕刻而為的。我們教師所教的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的長處。學生間沒有差生、隻有差異!教師如雕塑家應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激發、喚醒每個學生的潛能,幫助每個學生獲得學業、人生、事業成功。教師必須要具有雕塑家的慧眼去發現他們的獨特之處,去精心雕塑。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社會的建設者和有用之才。

六、教師如打火機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是“普羅米修斯”,如打火機,是火種,不是“流淚的蠟燭”!我們要培養孩子們對光明的追求,讓他們也做火種!教師隻有用自己生命之火焰,才能點燃學生那旺盛的生命之火;教師隻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能喚醒學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師隻有以自己遠大的生命理想,才能培植出學生那遠大而輝煌的生命理想!教師隻有用高雅的人格才能熏陶、浸潤學生高尚的人格,教師隻有擁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學習的快樂傳播給學生,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才會讓教育教學演奏出一首首流暢、和諧、動人的樂章。

七、教師如介紹人

介紹人是把金童與玉女撮合成相依相戀的人;是起橋梁和紐帶的“月下老人”;是男女之間的關系不順等棘手問題的有理、有據、有節的“說媒人”。教師如介紹人,是把學生與人文、科學知識聯系起來的“月下老人”。牽線、搭橋讓學生和自己的人生、事業“喜結良緣”!教師要做好“介紹人”,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動機;二是介紹學生主動與書本知識相識相知;三是介紹學生與創造人類精神文化的思想家、科學家相識相知;四是介紹學生與自然生活、社會生活相識相知,讓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裡”。

八、教師如導演

自從誇美紐斯創立班級授課制以來,課堂教學仍是教育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渠道。作為面對面的教與學,如何正确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既包含達成教育目标,完成教學任務的教與學的關系,又是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把教學比喻為電影,那麼,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學就是要發揮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導作用,激發興趣,引發思維。教師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導”,而不是“演”, 電影要拍好,需要給演員“松綁”充分發揮演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課堂要高效,學生在教師的合作、引導、參與、幫助下,大膽演繹,使他們感受課堂學習的主人地位。作為導演的教師起到了創設學習環境,提高參與度,激發自主創造性,落實三位目标的作用。當然沒有教師的“導”,學生有時是難以深刻理解教學内容的内涵。

所謂獅子帶着一群綿羊,可以打敗綿羊帶着一頭獅子。優秀的導演可以帶出電影表演藝術家。所謂的名師出高徒,優秀的教師可以帶出一支優秀的學習團隊。恰如格魯吉亞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所言:“一般教師帶着一門學科走向學生;優秀教師帶着學生走向一門科學,并努力使學生和科學融為一體”。

九、教師如鏡子

陝西永吉要求老師具有五鏡意識:“望遠鏡意識、放大鏡意識、顯微鏡、三菱鏡意識、平面鏡意識。望遠鏡,着眼于學生的發展未來,規劃他們的前景;放大鏡意識,善于發現學生的變化、進步、優點、長處;顯微鏡意識,要仔細地工作,精雕細刻,點點滴滴,防患于未然,把工作做在前面;三棱鏡意識,要善于分析,認真的研究,做好工作;平面鏡意識,要客觀公正,求真務實。”

哈佛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裡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唐太宗箴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教師如“以教為鏡”可以知困;“以學為鏡”可以“知不足”!

十、教師如長流水

基礎教育面臨從普及到提高,從數量向質量轉變,從“一個不能少”到“每個都重要”,從“有書讀”到“讀好書。”要讓孩子“讀好書”教師就必須“多讀書、善學習”。然而“教書的不讀書”卻成了社會熱議的話題。不讀書背後作祟的是功利、浮躁之心。在高考指揮棒依然作用的今天,說教師不忙,是不公平的。但并非忙到一點時間沒有。“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當今知識快速更新,教師若不讀書就意味着落後于時代,甚至被邊緣化。況且,教師要給學生喝“新鮮水”,自己就得“長流水”。“源頭活水”,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清如許”、“長流水”。

蘇格拉底說:“知識關乎自然,智慧關乎人生。”無論“教育智慧”抑或“困惑”,與教師平日忽視讀書學習有關。學科與學科之間具有關聯性,所包含的方法與思想層面是交融相通的。文學、科學、哲學、藝術都揭示了自然界及人類社會文化的精髓與事物發展的本質。教材從來都隻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師若能多讀書,對相關知識、相關問題做到知類通達、舉三反九,試想,從九萬裡高空看課堂教學,課後輔導,豈不事半功倍?鳳凰資訊報道,美國芝加哥大學有道入學試題:“請為一個電視節目撰寫企劃書,内容必須提及一出德國歌劇、費米 (一位物理學家)的私人教授、梵高斷了的耳朵。”我們能動筆做好這道題嗎?

十一、教師如黃昏鷹

從蘇格拉底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思想;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再到黑格爾“密涅瓦的鷹要到黃昏才起飛”,他們都把哲學看成一種反思的活動。教育教學也是一種反思的活動,一種理性的思想。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堅持寫三年教育随筆,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美國學者波斯納也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經驗 反思”。

對中小學教師說,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而是應該時時刻刻對自己的發展進程保持清醒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又反過來有效地刺激教師在更高平台上的再發展。如果每天忙忙碌碌的教學工作讓我們隻顧低頭趕路,既不擡頭看前面——規劃将來,也不回頭看後面——反思過去,這樣年複一日,教師就會變成拉磨的驢。教師應做一隻眼界高遠的黃昏鷹,不斷反思不斷進步,過有意義的人生。如果學而不“研”,不“思”,隻“答”,等于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結果裡。再好也隻是“青出于藍而止于藍”。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凡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變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如果教師用心地研究、思考,教育的道路會輕松許多。于漪老師“一堂課一輩子,一輩子一堂課。”格言與她成功人生就是有力佐證。

結語:陶行知先生在四十年代曾告誡學子《學做一個人》。要做一個正确的人, 别做一個不完全、命分式的人。教育需要範式,但更需要理念。雖然我們不想用其他職業來比喻教師,也不想給教師太多的耀眼光環!毋庸置疑,當桃李滿天下之時,是教師最快樂最幸福的事,是精神世界最富有的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給我們以深遠而重大影響的,除父母外,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

作者:于維濤,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培訓部主任

來源:本文為作者十年前所著,原創分享,版權歸作者。

編輯:名校君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