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在曆史上的地位?對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孰對孰錯的争論,千百年來從未停過他們是一生的政敵,但卻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私交,朝堂上争鋒相對、水火不容,私下裡惺惺相惜、彼此欣賞,充分體現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的風格,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王安石變法在曆史上的地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對王安石和司馬光二人孰對孰錯的争論,千百年來從未停過。他們是一生的政敵,但卻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私交,朝堂上争鋒相對、水火不容,私下裡惺惺相惜、彼此欣賞,充分體現了君子之交、和而不同的風格。
趙宋一朝,坐擁最繁華的商業、最龐大的軍隊、最冗餘的官吏隊伍,商品經濟十分活躍、政府體制十分僵硬,民間十分富裕,政府積貧積弱。趙宋建國百年後,弊端越積越重、矛盾越積越深,暮氣沉沉的趙宋政府坐擁大國富民、卻在敵國環伺中勉力維持。在官家皇帝和執政宰相的面前,始終擺着兩條路線:是維持現狀、無為而治,還是改革變法、鷹揚擴張?這個問題始終沒有标準答案,但在當時,前者是主流觀點。因此,範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在仁宗朝推行的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
神宗趙顼繼位後,朝堂形勢開始産生變化。仁宗趙祯的兒子、兄弟們都早死無後,對于繼承人隻好選擇了自己叔叔的孫子趙曙-英宗,英宗在位不到4年,死後傳位給長子趙顼-神宗。趙顼自小“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志雪數世之恥,崇拜韓非子商鞅吳起,崇尚“富國強兵”,“慨然興大有為之志,思欲問西北二境罪”,加上自己和皇父趙曙是宗室旁親繼位,更加想建功立業、立威天下、以正其名。趙顼素知王安石之才,19歲繼位,志氣方剛、年富力強, 招王安石入京,開始變法。
神宗趙顼、王安石推行的熙甯變法,包括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免役法、均稅法等等,不再詳述。王安石改善财政的思路是開源,而司馬光的政見則是節流;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司馬光認為是“與民争利”;王安石的保甲法,司馬光認為是害民之舉(讓百姓既養禁軍、又自為兵);王安石的農田水利法,司馬光則指其成了形式主義,官員為了修河而修河,勞民傷财。王安石重制度改革,“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變法圖強;司馬光重人,國事興衰在人而不在制,“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大改大變、取亂之道也。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少數派,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多數派,互相攻讦、争論不休。
變法确實取得了不少成就,改善了财政狀況。尤其是熙甯六年河湟開邊,王安石支持的王韶在甘肅青海拓邊2000裡,受降羌族30萬,開辟了征讨、圍困西夏的第二戰場,是北宋軍事上的一次大功。但同時變法帶來的政局緊張、勞民傷國也是突出的。廟堂之上百官反對、宮室之中兩宮太後反對,民間百姓自殘以抗保甲法,【流民圖】直送到天子案前。神宗趙顼的立場從繼位之初的堅定變法、也逐漸的變為猶豫躊躇。熙甯九年王安石辭官隐居,改革法令逐漸被廢或被擱置。6年後趙顼攻西夏失敗,10年後(1085年),神宗趙顼抑郁而終,勵精圖治卻壯志未酬。趙顼兒子趙煦不滿10歲、繼位是為哲宗,太皇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司馬光暮年再次入朝、百姓夾道擁護,他第一道政令就是全面廢止新法,并把部分軍寨主動退讓給了西夏,史稱元祐更化。第2年(1086年)5月王安石郁然而終,9月司馬光也去世了。
對二人政見對錯的評價,筆者的個人淺見是可以做個假設:假設( )事權統一、獨立施政20年,40年後北宋不會亡國。在這個括号裡填一個名字會是誰呢?顯然是王安石。司馬光對日漸疲敝的國家并無良方妙策,隻是老生常談的勸行節約、愛惜百姓、施仁政、避戰端等泛泛之談。但國勢已然如此,再繼續無為而治無疑坐以待斃!雖說“胡虜無百年國運”、趙宋或許可熬過遼夏,但面對後起的女真和蒙古又将何以處之呢?唯有自立自強、方能安若磐石。反之,王安石視野更廣、眼界更高,他明白“不破不立”的玄機,與其苟延殘喘、不如改革續命,而改革如同割肉、必然會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掙紮,王安石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膽識魄力令人敬佩。可惜天不遂人願,王安石施政不過數年、而且被處處掣肘,再加上很多小人混入變法派,導緻變法一敗塗地,未能達到扭轉乾坤、富國強兵的預期作用。
總結王安石、司馬光二人,雖然政見不同、在國事朝政上鬥了一輩子,但同時互相之間又保持着高度的尊重和欣賞。一人失勢之時,另一人絕不落井下石,王安石稱司馬光“國之棟梁”,司馬光稱王安石“嫉惡如仇、忠心耿耿、君子之風”,實在令人感佩。二人在文壇上同樣都是大師,勤奮治學、影響後世。同時二人的道德品質也無從挑剔,王安石心懷家國、清廉樸素,司馬光忠義孝悌、溫良謙恭。另外,二人雖高居相位,均是和原配伉俪情深、堅不納妾,德行無虧。此二人真可謂既為對手、又為知己。
(附圖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