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生前旅行的最後一站?作者:楊福泉(圖、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徐霞客生前旅行的最後一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楊福泉(圖、文)
我在上世紀70-90年代多次到解脫林,1993年去解脫林時,面對那如今已經破敗不堪的深山古刹,深深懷想300多年前“中國第一旅人”徐霞客和納西傑出土司木增的那一段千古佳話。
1638年,中國大旅行家徐霞客來雲南,一到佛教聖地雞足山,便隻見“雪山一指,豎立天外,若隐若現”。他欣欣然地寫下了詠玉龍雪山的詩章《觀雪》:
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
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隻對藐姑仙。
原在玉龍縣白沙鎮芝山解脫林的福國寺,在上世紀70年代初就搬遷到了黑龍潭公園。(2008年拍攝)
他到麗江後,這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自稱“此身乃山川之身也”的中原一代著名旅行家和文學家,應在滇川藏地區有“木天王”之譽的納西土司木增之請,來到位于玉龍雪山西麓,“喬松連幄,頗繞煙霞之氣”(徐霞客詠解脫林之句)的土司别墅“解脫林”,與著名的納西族一代傑出土司木生白(木增)在山間談詩論文,夜話人生。徐霞客驚奇這個邊邑之王那似乎得雪山之精華的風骨神韻,文韬武略。山中半月,兩人成生死之交。徐霞客欣然應木生白之請,為他的詩文集《山中逸趣》作序,據史家考證,徐霞客為人作序,“海内殆無第二篇”。木生白以納西族的待客大禮招待徐霞客,用青松毛鋪地,擺出八十一種菜肴,使徐霞客目不暇接。他在《徐霞客遊記》中記載曰:“大肴八十品,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之後,徐霞客又應木生白之請,撰文指導他的第四個兒子木宿,木宿贈送徐霞客麗江特産“麗鎖紅氈”。
洛克在上世紀30年代所拍的解脫林,378年前,中國大旅行家徐霞克與“木天王”在這個深山古廟中談詩論文,成生死之交。
我不久前去當年徐霞客指導木宿的明代木家院(又名萬德宮),它位于麗江市古城區開南街道漾西社區西林瓦村,今已隻殘留主院。萬德宮由土司木高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蓋。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徐霞客受土司木增的邀請,在萬德宮給他的第四個兒子木宿教授中原文法。在這個老院裡,睹物感懷,有感而寫了如下幾句:
喬木世家居雪域,華馬國史走波瀾。
霞客授文萬德宮,名士遺澤木家院。
文治武功錦延久,天雨流芳文脈遠。
古樹殘瓦留舊夢,老院清風憶故園。
木增霞客今何在,琴音劍氣在人間。
木家院(萬德宮),其中的古柏樹,見證了當年徐霞客教授木增兒子的往事。(2016年拍攝)
徐霞客與木增這兩個奇人在麗江的相聚,可以說寫下了麗江木氏土司煌煌史冊上最後美麗的一筆。木生白那帶有宿命色彩的遁世傳奇,似乎也預示着木氏土司數百年苦心經營滇西北的曆史,将同它的宏偉宮室一起,在殘陽落照中灰飛煙滅,木府後來毀于鹹豐年間的兵燹。
解脫林,這個著名的佛教勝地和納西王的隐居之所。坐落在今玉龍縣白沙鎮玉龍雪山的南部橫嶺,此山脈又名芝山。原是木氏土司的别墅所在地,後來成為著名的佛教勝地。原來是漢傳佛教寺廟,建于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明僖宗(公元1621-1627年)曾賜名此寺為“福國寺”,後來改為藏傳佛教寺。由漢傳佛教寺改為藏傳佛教寺的原因是什麼呢?麗江文峰寺納西僧人孫諾老人(已去世)曾對我講過這麼一個故事:
木天王(藏區民間對木氏土司的稱呼)是個對佛教十分虔誠地信仰的人,自從納西王室剿滅了來犯的伯部落的軍隊後,木天王想到戰争中死人太多,造了罪孽,便先在芝山建了一個漢傳佛教寺,但建廟後仍不順利,寺廟連連失火。後來他便派人去西藏請教大寶法王(噶瑪巴)各種原因,大寶法王告訴他,漢傳佛教壓不住解脫林這一方高原地脈,應建藏傳佛教寺。木天王遵照他的建議,将漢傳佛教寺搬遷到佛教勝地雞足山,木天王專門從北京及藏地請來高明的工匠,在解脫林裡重建了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寺廟,這個寺在藏語中稱為奧米南林(Og-min-rnam gling)。噶瑪巴專程莅臨此地,在一塊石頭上踩了一個腳印,将這石嵌進牆基内。從此木天王家百事和諧,麗江風調雨順。這一傳說與噶舉派黑帽系十世活佛卻英多吉在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建解脫林藏傳佛教寺的史事相符,根據麗江指雲寺的碑記所示,解脫林是麗江第一個藏傳佛教寺廟。據文峰寺老僧孫諾講,他小時專門去看過這塊有大寶法王足印的靈石,見到它嵌在牆基内,腳印有2尺左右,亮閃閃的。1975年此寺搬遷到黑龍潭公園,孫諾被請去辨認靈石,現在此石收藏在麗江市博物院。
重新修建的芝山福國寺。(攝于2015年)
我最早在1969年探訪過解脫林,那時我剛讀初中,開學不久就來到白沙的木都村“支農”(當時十分普遍的一種學生下鄉幫助人民公社村民幹農活的稱呼)。這個村子離解脫林不遠,有一天,我和幾個同學便偷偷地爬到山上去看那座著名的“福國寺”。我們走捷徑爬半天陡峭的山路到了目的地,記得當時森林茂密,古老的這座寺廟那雖顯破舊但仍十分宏偉的氣勢,特别是那座著名的寺廟主樓“五鳳樓”(又名法雲閣),深深地吸引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屋檐上有很多奇妙的飛檐,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可見靈動飛揚的飛角,就像五隻向長天張翅欲飛的彩鳳。我後來知道這就是這樓被稱為五鳳樓的原因。我們走進寺廟,寺廟内空寂無人,雜草叢生,幾隻山鳥在寂寞地吟着歌,滿眼凄涼的氣氛。
1994年深秋,我從高寒山區文海進行田野調查後回來,特意經過解脫林去看一看這個名勝之地。我到解脫林時已是日落時分,一縷縷夕陽照在這昔日的納西王避暑之地和宗教聖地,25年前見過的福國寺早已在十多年前搬遷去黑龍潭公園中,現在隻剩下一些破敗的寺廟照壁、院落的陳迹,以及一些僧房的斷壁殘垣。古人在史書和詩詞中詠歎的“白鹿泉”、“涵月湖”、“北鬥崖”、“丹霞塢”等名勝皆不知坐落何處,現在又是什麼一種滄海桑田的景象。隻有寺廟故址前山坡上那一片寂寞的古樹林還有一種蕭森蒼茫的氣象,在夕陽中無言地訴說着曆史的無常和歲月的渺遠。
回憶起數百年前徐霞客和木增在這裡的會晤,我想起民間的一則傳說:徐霞客離開麗江後,他那中原帶來的仆人囊卷全部盤纏逃走,徐霞客困頓旅途,貧病交加。木生白聞訊後,派數名納西精壯之士以轎子将其千裡迢迢送回故鄉江陰,風雨苦旅,曆時156天, 使徐霞客在暮年浸潤在納西人的生死友情中。據1999年曾到徐霞客家鄉江陰縣參觀過徐霞客紀念館的麗江木府博物院院長黃乃鎮講,至今,徐霞客家鄉故居有一半多的展覽版面都是講他和木生白之間的事,可見兩人交往之深。相傳徐霞客死前,囑其家人将他的墳墓朝向麗江,他的靈魂,似乎想去那聖潔的雪域世界與老朋友相聚。
徐霞客家鄉江陰藝術家創作獻給麗江的徐霞客與木增雕塑,如今矗立在麗江古城木府外面。(2016年攝)
如今,人已去,樓已空,此刻隻餘空山鳥語,林梢清風。但我覺得,盡管人世滄海桑田,歲月無情,但人間真情不泯,詩性長存。徐霞客和木增的友情長存麗江山水間,我仿佛見到這兩位山水奇人正在白雪清風中把酒淩虛,笑談當年他們的雪山月夜之會。
解脫林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寺廟福國寺在17世東寶·仲巴活佛努力之下已經重建,但願這座名寺能大力弘揚先賢精神,貼近麗江的民衆生活,關注他們的悲歡離合,讓佛光重新照耀風塵蒼生和世道人心。這樣,木增和徐霞客這兩位當年在解脫林說文論道,探索人生的先賢,也将欣慰地含笑在玉龍山的千秋白雪之中。
麗江市廣播電視台全媒體中心 出品
主編/李鐵成 責編/和曉莉 和潤黃 雷鳳嬌
商務/王晨 出品人/餘金山 楊福慶
終審/闵文新 楊國鈞 總監制/段成坤
熱線電話:08885112277 微信lijiangtv
法律顧問/滇西北律師事務所 和橋毅(15108880662)
| 右下方可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