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今,耳機已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必備品,尤其是年輕人,更喜歡使用無線藍牙耳機來裝扮造型。可最近一則關于“藍牙耳機緻癌”的消息卻傳遍網絡。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全球超過250名科學家向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聯名信,希望世衛組織和聯合國能夠警告全球的用戶,慎用包括藍牙、WiFi在内的無線通信設備。
這個消息一出,讓每天使用耳機、包括AirPods的人都頗為震驚。難道花幾百上千元買的藍牙耳機就不能用了嗎?
國外文章稱藍牙耳機有緻癌風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健康系教授莫斯科維茨表示,由于藍牙耳機電磁波頻率較低,可能會削弱大腦血管壁屏障,而大腦血管壁是阻止化學毒素入侵體内的重要器官。該篇文章還特别點名了蘋果公司的無線藍牙耳機AirPods,稱人們将Airpods塞進耳朵裡,相當靠近大腦,可能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大家請注意,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裡說的是,他們認為現行有關“非電離電磁場(non-ioniz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的安全标準過于寬松,不足以保護公衆健康;呼籲加大研究力度,對手機和其他無線設備的輻射問題進行更詳盡研究,完善政府标準。但這封聯名信并沒有提到AirPods,也沒說到無線耳機,隻是因為這種“非電離電磁場”技術是所有藍牙設備都會使用到的。
所以,你是不是也被标題黨套路了呢?而莫斯科維茨教授的觀點,目前也沒有找到确切的證據證明使用藍牙耳機和癌症之間的關系,隻是有動物實驗表明癌症的發生和電磁場設備中産生的輻射有關,會對生殖、神經和基因造成損害。
加拿大健康網絡醫學中心諾曼德•拉佩裡埃教授表示,雖然現有研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手機、耳機和腫瘤之間有任何直接關系,但是,這很可能是由于研究時長不夠,其影響可能在未來幾年或幾十年裡就會有所表現。
“長期戴耳機緻耳聾”新聞屢見不鮮
雖然,就目前來看,藍牙耳機跟腫瘤沒啥關系,但長時間使用耳機,對我們的聽力還是有影響的,“長期戴耳機緻耳聾”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據媒體報道,王靜(化名)每天戴耳機3個小時,她從大學時期開始保持這個習慣已經快8年了,聽英語、聽歌,到工作後戴耳機聽音樂逃避公交車上的噪聲,然而從去年6月開始她的左耳斷斷續續出現響聲,有悶堵感,兩天後開始嗡嗡作響,甚至聽不清同事說話。到醫院一檢查,左耳低頻段40分貝以下都聽不到,而正常聽力應該在20分貝以内。醫生診斷,這可能與王靜長期聽耳機損傷了耳朵細胞有關。
無獨有偶,廣州有一名大學生在遊戲廳佩戴耳機打遊戲結束後,走出遊戲廳發覺自己存在頭暈、耳鳴的情況,經醫生确診,該學生患上了“突發性耳聾”且“感應神經性聽力損失”。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馬芙蓉表示,聽力損傷最主要的因素是噪聲強度和噪聲暴露的時間。經常戴耳機損傷聽力是由于耳機能夠輸出非常強大的音量,尤其在地鐵、公交等背景噪聲大的情況下,聲強可高達120分貝。強大的聲能損傷了我們聽覺的末梢器官的神經細胞——毛細胞和聽神經,可以造成永久性的不可逆的噪聲性聽力減退。另外,耳機的質量對聽力損傷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絕對的。
每天戴耳機别超3個小時
除了硬件的要求,培養良好的耳機使用習慣非常重要。下面這4條建議請收好↓
1.控制使用時間
耳機連續收聽時間最好不超過半小時,每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最好把耳機摘下來休息一下,而且全天的使用時間不應超過三個小時。
馬芙蓉建議,最好不要長時間戴耳機,堅決避免整夜戴着耳機睡覺。
2.控制耳機音量
音量最好控制在60分貝左右,最高不超過80分貝。以聽音樂時還能聽到他人說話為宜,到了嘈雜的環境中也千萬不要把音量越調越高。
在這裡介紹一個“60-60”原則,它是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
3.定期清洗耳機
耳機長時間不清洗會有許多細菌,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任何異樣,但是一旦身體抵抗力下降,這些細菌就起了“重要”作用。
因此,耳機不要随意讓他人使用,以免滋生更多的細菌。要對耳機進行定期的清洗,可以用濕巾消毒,也可以用酒精擦拭。
4.選擇合适耳機
入耳式耳機和頭戴式耳機有各自的特點,要結合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馬芙蓉提醒,入耳式耳機對噪聲屏蔽是有效的,但外耳道狹窄或閉鎖、中耳炎、耳道有膿、外耳道濕疹以及對耳機材料過敏的人群和做過中耳乳突手術的人群不适合使用。
頭戴式耳機也要選擇對環境噪聲屏蔽比較好的,這樣就不會由于環境噪聲比較大,需要把音量調得特别大。
新京報記者 王鹿 圖片 視覺中國 編輯 嶽清秀 校對 李立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