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諸葛亮,可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他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東漢末年隐居隆中。再後來劉備三顧草廬請出了諸葛亮,并且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讓劉備從一窮二白變成了一方霸主。在蜀漢政權建立之後,諸葛亮任丞相。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為蜀漢的延續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然而在正史中的諸葛亮,遠沒有民間流傳得那麼完美和神奇。明代以後,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誕生,再加上曆代的雜記和戲曲的吹捧,廣大民衆對諸葛亮的忠誠和智慧的崇拜簡直已經到了奉若神明的地步了。
諸葛亮
魯迅就曾評價《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近代的戲曲舞台上,歌頌諸葛亮的劇目非常的多。其中京劇為例,“三國故事戲”多達 155 個。而諸葛亮作為主要人物的劇目至少有 38 個,像《三顧茅廬》《群英會》《借東風》《罵王朗》《空城計》《斬馬谡》《戰北原》《七星燈》等,早已脍炙人口,影響深遠。
而在這其中,《空城計》是很特别的一出,因為這是唯一描寫諸葛亮失誤的戲。但是奇怪的是,觀衆在看完這場戲後,反而更加的崇拜諸葛亮。這出戲一百多年來久唱不衰,總會有細心的觀衆從中隐約感受到諸葛亮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今天我們就通過空城計來談談諸葛亮悲情的一生。
(一)空城計故事從曆史到藝術的衍化空城計的故事最早見于東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裴松之注文所引的“郭沖三事”。原文的意思是 :諸葛亮當時駐紮在陽平關,把魏延等将領都派了出去,司馬懿帶領 20 萬大兵前來,但不是沖魏延那去的,而是沖諸葛亮這裡來了,并且打聽清楚了“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這時的諸葛亮是騎虎難下了,召回魏延也來不及了,便傳令大開四城門。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生謹慎,疑其有伏兵,就沿着北邊山地退卻了,後來司馬懿得知真相後自歎不如。
諸葛亮
但裴松之否定了這個故事,認為“此書舉引皆虛”。因為據郭沖說,故事發生在建興五年諸葛亮屯兵沔陽的時候。
裴注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于關中相抗禦耳。”
可以看出,諸葛亮出祁山屯兵在陽平關、沔陽一帶,但這時候的司馬懿在宛城。一個在陝西,一個在河南,兩人怎麼可能會碰面?所以這不是真事。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何要把一段虛假的注文加工成小說情節,這背後的思想是什麼?這必然涉及到小說的創作背景、過程和作者。
1、《三國演義》不是羅貫中一人獨立完成的
《三國演義》的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據考證,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約 1330-1400 年間,也就是小說成書最晚也在元末明初之際。而曆史上有關三國的故事一直流傳不斷,史料也經年積累。
最早記錄三國曆史的是東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稍後南北朝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這也是今天見到的有關三國曆史最嚴謹的史書。另外,東晉人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也是記載三國的史書,據唐代《大業拾遺錄》記載,隋炀帝時已有以三國故事為内容的雜戲。到宋元時期戲曲形成,三國戲被搬上了舞台,三國戲的劇目就有 40多種。
諸葛亮
由此可見,三國小說作者雖署名羅貫中,但絕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而是在上述史書、雜記、平話和戲曲的基礎上,經長期的曆史過程,由集體創作而成。由于是長期的傳頌,民間藝人的虛構就在所難免。
其中諸葛亮最為明顯,像寫他“七星壇祭風”、“巧布八陣圖”、“定軍山顯聖”,這些都是純屬子虛烏有,而“孔明借箭”更是張冠李戴。
2. 經過修訂後的《三國演義》
現在我們讀到的《三國演義》的版本,并不是羅貫中的原本,而是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重新修訂的。
毛氏父子修訂《三國演義》的主旨,是通過歌頌劉備的“仁政”來鼓吹孔孟的思想,通過贊美諸葛亮的大忠大賢來宣揚儒家“内聖外王”的人格修養,通過美化關羽來提倡忠、孝、仁、義等封建禮教。
表明蜀漢政權為正統,那劉備和諸葛亮正是一對明君賢臣的黃金搭檔,這對後來形成諸葛亮崇拜起了關鍵作用。竭力贊揚像諸葛亮這樣忠君、憂國、公正、無私的人臣典範,無非就是想為天下士人指明一條康莊大道,那就是學諸葛亮,走他的路,來“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
諸葛亮
這樣一來,為神話諸葛亮的智慧而虛構一個“空城計”的故事就很自然了。
3. 構思巧妙的空城計
空城計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為了創作這一故事還是費了不少心思的,因為馬谡失街亭是有史實依據的,據《三國志》記載 :
“六年春……亮使馬谡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谡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于漢中,戮谡以謝衆。”
作者把虛構的空城計,放在失街亭這個事實之後,使故事既完整又合理,不唐突也不虛假,讓讀者覺得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這則故事寫孔明在失誤中取得勝利,其實是通過寫諸葛亮反面的失誤,來證明他正面的智慧。
(二)被戲劇升華的《空城計》空城計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最早的記載是清代無名氏的劇本《失·空·斬》。
而劇作家和演員為了編排方便和情節緊湊,把這一故事編成了三段既獨立又完整的劇目《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谡》,稱為《全本空城計》,俗稱《失·空·斬》。”
自這一劇目問世以來,京劇版的《空城計》無疑是演出最為成功,影響最為巨大的。《空城計》作為京劇劇目最早出現在清同治年間。
空城計
《空城計》中的孔明不同于《群英會》《借東風》等劇中的孔明,因為這是中老年時期的諸葛亮,氣質上不是英姿勃發、潇灑飄逸,而是夙興夜寐、深沉凝重,所以演員要唱出感情,通過唱腔的神韻準确地表現諸葛亮對軍情的焦慮、對命運的困惑和對人生的感慨。
京劇那獨特的形象塑造,把諸葛亮的悲劇命運做了一個很好的诠釋,很好地傳達了豐富的人文内涵。
(三)諸葛亮的悲劇命運的最好诠釋1、諸葛亮是失敗的英雄
諸葛亮不僅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而且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名人之一。
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能掐會算的神人,又是鞠躬盡瘁的完人。中國人有着深深的諸葛亮崇拜情結,古往今來,沒有一個賢臣、帝王師的才能、智慧、品德、口碑能和他相比。
盡管諸葛亮是名震華夏的神人,但是他又是一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失敗英雄。
諸葛亮像
最終也沒有實現“興複漢室,還于舊都”的宏偉志望,反而落得積勞成疾,抱恨而終的結局。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自然成為最具悲劇意味的人物。
2、諸葛亮的悲劇有典型意義
諸葛亮出山之前,在隆中的隐居生活是很惬意的,這在《三國志》中有寥寥數語的記載: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許之也。”
表面上看卧龍先生真如閑雲野鶴一般逍遙自在,可孔明真的如此安閑樂道超然物外嗎?其實他沒有一天不關注着時局的變化,這從他缜密、宏大的《隆中對》中就得到了證明。他的隐居無非是韬光養晦、靜觀其變,何時出山要依時勢的變化,隻要時機成熟馬上就會走出山林,可見他是一位靜觀待變型的隐士,這也符合卧龍的内涵。
斬馬谡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果然不負衆望,一出山就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大敗曹軍,接着出使東吳聯結孫權取得外交上的勝利,又和周瑜、魯肅一起謀劃了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形成了三國鼎足之勢。
難怪劉備言:“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忠心耿耿為劉備效命,除了劉備弘毅寬厚、謙恭待人、施行仁政符合孔明心中儒家的王道思想外,劉備的三顧茅廬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因為這極大地滿足了孔明的虛榮心,讓他享受到了天下士人魂牽夢繞的最高禮遇。這知遇之恩和日後的托孤之重,成了孔明後半生的人生使命和精神動力,靠這點寄托,他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晚年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勞師動衆,但是卻寸功未立,最後不但加速了蜀漢的滅亡,而且自己還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内心是悲涼的。
蜀漢自夷陵戰敗元氣大傷,再加上地小民寡、劉禅暗弱,已注定沒有多少打敗曹魏統一全國的可能了。對這一點,諸葛亮也是清楚的。
空城計
可他不甘心偏安一隅坐以待斃,因為那樣既對不起先帝“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的托孤之重和知遇之恩,又辜負了自己“每自比于管仲、樂毅”的鴻鹄之志,所以他不惜窮兵黩武,百折不撓地和命運抗争。
從這個意義上說,諸葛亮的命運具有悲劇精神,他的人生具有典型意義,代表了中國古代士大夫政治人生的必由之路。
結語:空城計是軍事上的偶然事件,可卻是諸葛亮悲劇命運的一次體現。本來諸葛亮一出祁山勢如破竹,威震關中,就在即将直逼長安的時候,沒想到馬谡竟不聽指揮失守要塞,緻使前功盡棄,險些全軍覆沒。
萬般無奈之下,他冒着生命危險,擺下一個空城計,拼死一搏。諸葛亮在城樓撫琴的時候心情是很複雜的。
首先是緊張,因為眼前就是戰場。
其次是悔恨,他後悔錯用了馬谡。也恨自己千算萬算沒算到馬谡剛愎自用和将帥不和,更恨上天無情,自己鞠躬盡瘁卻還是人算不如天算,真是天不佑蜀漢。
諸葛亮哭馬谡
事後揮淚斬馬谡,諸葛亮哭的既是馬谡,也是自己,哭馬谡的參軍之才,哭自己的無力回天。
諸葛亮貴為武鄉侯,又是三軍統帥,謹言慎行的性格和位高權重的職責,使得他的内心世界是很少向外人流露的,可在空城計這個情節中,他盡情地宣洩了一回。
空城計所體現的智慧已成為中華民族智慧謀略的重要内容,而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這一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中,得到了極為形象而生動的體現,他鞠躬盡瘁、神機妙算的形象是千百年來人民群衆道德與智慧的結晶。
“諸葛亮崇拜”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士大夫追求的功業、智慧、才能、流芳百世等等,都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體現。盡管諸葛亮沒有完成使命就以身殉國,是個失敗的英雄,但是曆史并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的道德理想、價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将永遠被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