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我們常常被人否定,否定會讓人成長,進步,可反面來看,多次被否定也會讓人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如果經常否定自己的人是父母呢?
在知乎上,一個網友說自己經常被父母否定,感覺“(父母)兩個正常人,教育出我這一個異常”。
他後來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也會自己先否定自己,對自己失望。
01
被否定的孩子學會了讨好
之前播出的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以明星嘉賓化身代課老師的模式,記錄和觀察了孩子們日常放學後或周末托管的生活。
有一對母子成了最具有争議的家庭,他們是才一年級的7歲小朋友徐敬凱以及他要求超嚴的媽媽。
和其他孩子不同,當所有回答的孩子都會對父母有吐槽和情緒起伏的時候,隻有徐敬凱沒有多說什麼話,也很回避老師關于試探的問題。
當葉一茜老師試圖與凱凱溝通時,他有明顯的回避情緒,并用一句“不知道”予以回複。
每次回答完一個問題,都要下意識地看一眼自己的媽媽。
幾位觀察嘉賓差不多都是已經成為父母的年紀了,對此深表不解:畢竟孩子這個年紀是話痨的時候,剛認識新朋友,怎麼會如此?
小朋友們做作業的時候,許敬凱幾乎每一道題都需要求助老師具體的意思,進度非常慢。
當老師單獨把他叫到辦公室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在做很多難度很高的卷子,也不是學校的作業,而是媽媽布置的。
凱凱媽媽在還沒有開始雙減的那個寒假裡,就給兒子布置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50頁自答題。
一旦發現凱凱偷懶,凱凱媽媽就會多加一張試卷,以示懲戒,長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壓力倍增。
其他人紛紛表示,孩子還小根本沒必要,她卻說:“孩子不需要快樂的童年,他需要的,是一個嚴格的學習環境和态度。”
媽媽很驕傲地告訴其他人:“凱凱很愛寫作業,甚至他最大的願望是将書店架子上的一排卷子全部都做完。”
現實是他似乎并不像媽媽所說的那樣,非常喜歡寫作業。他隻是因為很愛媽媽,想讓媽媽高興,才不願意當着爸爸媽媽的面說出對作業的真實想法。
在如此嚴苛的教育之下,凱凱确實在班内名列前茅,偶爾的92分還會被媽媽一頓批評,他被逼迫地這麼緊,真的不焦慮嗎?
父母經常性的否定孩子,不鼓勵他們,會讓孩子自我認同感低,認為自己“什麼都是錯的”、“做什麼、想什麼都是錯”,沒辦法接受自己和外界。
02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隻有不對的教育方法
科林斯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對的教育方法。任何一個孩子,隻要積極的心态被調動起來,一定可以迎來更光明的人生。”
中國“打壓式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那句熟悉的話“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這句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價值“PUA”體系。
它不停地從側面提醒孩子:你現在沒有做這件事,就是你落後了、你格格不入、你是異類、你能力不足…
在每次面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他會猶豫再三,沒有任何鼓勵支撐他去一鼓作氣,最後隻好放棄每一次可以成功的機會。
“打壓式教育”背後體現的,是深深的“自卑情結”:孩子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永遠會有一個遙不可及目标,永遠無法停止對自我的否定。
這個“自卑”伴随着孩子,也會伴随着“父母”。
凱凱知道他的媽媽想要的是什麼,所以表現出的是他媽媽喜歡的樣子,并不是真正的自己。
傅首爾對他媽媽說:“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掉入了你兒子的圈套。你現在在這裡沾沾自喜,覺得他很聽你的話,有一天你會發現,他其實一直在“哄騙”你!”
這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對任何行為都不自信,反而傅首爾的“誇誇”模式更讓人,更讓凱凱得到安慰。
03
放手孩子的人生
做放下心的父母
如果當他們變得小心翼翼,察言觀色,把自己的想法隐藏,一切以别人高興為準則的時候,他也許就成為了一個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讨好型人格”呢?
尊重孩子的意見
允許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給孩子選擇和參與意見的機會。
即使意見不同,也要跟孩子解釋,為什麼父母的想法更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
學會拒絕
教給孩子拒絕的藝術,助人為樂雖是美德,但也是在自己的能力和底線下,盡力而為。有些時候做不到就做不到。
沒必要勉強自己,更沒必要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能勇敢的說不,會發現生活輕松很多。
敢于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喜怒不行于色,适當釋放自己的壓力和情緒也不失為一種自我調節的辦法。
聰明的父母,應該收起控制欲,讓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長大。在童年時期,幫助孩子樹立夢想,讓他通過自身的努力,一點點去實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