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和一些新媒體平台上,人們常發現某些用戶每次發布的普通内容,獲得的浏覽量或是點贊數輕易就能突破百萬、千萬甚至上億。
這不禁令人懷疑,這些數字的真實性究竟有多少呢?而這些數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新媒體流量數據充斥人為操縱
不久前,某藝人用戶發布的一條宣傳新歌視頻的微博,獲得了超過一億次的轉發。以目前中國微博總用戶數3.37億人的比例來看,相當于每三名微博用戶當中,就有一人轉發了這條内容。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 曹永壽:它不是由真人刷出來的,而是由機器利用軟件刷出來的。
根據曹先生的提示,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輸入新浪微博的名稱,系統優先給了大量幫助用戶漲粉絲或是數據增量的業務選項。10元錢的基本套餐,就能買到400個粉絲,或可以轉發指定微博100次。還可根據需求,實現粉絲活躍程度和地域真實性的專門訂制。賣家稱有很多藝人和網紅都來找他們購買過。
記者嘗試下載了一個自帶“創建粉絲”和“創建轉發”功能的軟件,将一個近期沒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賬号填入指定位置,操作幾分鐘後,便發現該賬戶下不斷湧入名字雷同的關注者。
記者還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裡發現,有大量公開招募點贊人員的信息。記者試着應聘,賣家介紹給指定客戶的抖音賬号添加關注和點贊,完成即算一單,可獲得1-3元不等的報酬,單日工作量不設上限,工資也可當日結清。
北京某數據公司總裁 曹永壽:水軍造的内容幾乎都一緻,并且很多水軍都是在淩晨上線。如果一萬個粉絲,每個人注冊十個白号,每個白号每天發一百條資訊或信息,那就是十萬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萬。其實真實數字隻是一萬人。
粉絲非理性追星 助推假數據泛濫
當數據造假變得輕而易舉,遭到濫用也就在所難免。熱衷選秀節目和狂熱追星的粉絲通過雇傭水軍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藝人經紀公司和各新媒體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機,在背後推波助瀾。
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絲自發組建或經紀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數據站應運而生。據曾經在數據站參與過打榜的小雨透露,個人轉發藝人微博隻能算日常簽到任務,想要快速增量,花錢買數據早已是粉絲間的共通手法。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員:因為現在大多數粉絲都覺得轉發和評論特别重要,這種數據越多越好。我們有時候買的都是别人發給我,我就存下來了。有時候微信群裡會有鍊接,或者微博群有鍊接。
買這些号,金錢投入也很大,可能一個号就三四毛錢,但他一買就買幾百個号。群裡有的人可能會細分做微博評論的,有的人專門負責轉發。
為節省人力和時間,粉絲群裡還會分享提供自動刷榜功能的手機應用程序,進入其主頁,選擇心儀的明星,無論打榜的日期還是文案均可供挑選,粉絲們需要做的,隻剩下付費而已。于是,散盡千金成為粉絲們釋放追星熱情和體現忠誠度的集體狂歡。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員:如果是掄博,數據組裡面每天都會有任務,必須由公司統一安排才行。比如,連續多少天轉發這個微博多少次,堅持下來就會有一個獎勵。都說這些數據有的公司可能會看,有些品牌方可能會看,但是真的會不會看,其實也不太确定。
打破流量癡迷 用真實作品吸引觀衆
對于虛高的數據,專家表示,數據造假不僅損害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誠信的基本原則,也讓市場陷入了不注重品質而唯流量至上的惡性循環。
互聯網專家 吳純勇:流量造假,基本上違背了誠信的原則。它的本質其實都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這樣一個不健康的産業鍊和生态鍊就慢慢形成了。
而當數據造假成為一種産業,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因自身獲利而或多或少助長了造假現象的持續蔓延。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周星:明星流量大的時候,他的曝光率,和他受到廣告主的關注度就越大。因此難免會發生鼓動粉絲集群式地去制造流量。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問題是傳媒機構也需要利益,一旦發現比較容易投合這種情緒的時候它會得利。
相關人士表示,流量造假受損害最大的是廣告主,因為它大量的預算被浪費,另外,數據造假帶來的負面影響已觸及行業道德底線,阻礙市場的健康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 周星:當然要有政策去抑制這些流量制造機構。除此之外,堅實地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好的東西,讓它們真正成為不是短效,而是長效的典範,我覺得這個才是重要的。
(來源:央視财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