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春天的時候,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注釋
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裡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遊的江浙一帶。
谙(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
紅勝火:顔色鮮紅勝過火焰。
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賞析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後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餘。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遊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着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後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豔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詩人杜甫的詩裡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顔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裡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谙”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隻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别。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内心深處贊歎“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歎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餘情搖漾,淩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出自唐代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譯文
人人都說江南好,遊人應該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比天空還青,遊人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着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長得很美,賣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回到家鄉後必定悲痛到極點。
注釋
遊人隻合江南老:這裡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隻合:隻應。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垆邊:指酒家。垆,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妻卓文君長得很美,曾當垆賣酒:“買一酒舍沽就,而令文君當垆。”
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須:必定,肯定。
賞析
這首詩是《菩薩蠻五首》中的第二首,對第一首的回應。難道主人公不願意回到家中嗎?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輕言回去呢?“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寫得多美!但這種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卻是靠濃摯的情感,而且是經過理性的浸潤後的濃摯的情感動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戰亂的人,又怎麼會有歸屬感?故這兩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說的是碧綠的春水,比天空還要明淨,躺在遊船畫舫之中,和着雨聲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靈。前二句的沉郁,與後二句的空靈,就形成了難以言喻的藝術張力。
過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漢時蜀人司馬相如,與巨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孫宣布與文君斷絕關系,司馬相如就令文君當垆,自己穿着短褲,在大街上洗滌酒器。所以“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爐就是酒垆,爐邊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綠窗人”。主人公何嘗不思念這位面如皎月、膚色賽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古人雲富貴而不還鄉,就像衣錦而夜行,而一事無成的人,回到家鄉,心情卻隻有更加抑郁哀涼。這兩句沒有任何藝術技巧可言,純粹靠人生閱曆和情感動人,成為千古名句。清末大詞人王鵬運提出,寫詞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訣,這兩句就是“拙”的審美境界。
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譯文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莺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随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着。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着東風把風筝放上藍天。
注釋
村居:在鄉村裡居住時見到的景象。
楊柳拂堤:像楊柳一樣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間蒸發形成的煙霧般的水汽。
散學:放學。
紙鸢:泛指風筝,它是一種紙做的形狀像老鷹的風筝。鸢:老鷹。
賞析
首聯寫時間和自然景物。生動地描寫了春天時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莺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樹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草長莺飛”四個字,把春在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複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湧動着春的脈搏。
颔聯寫村中的原野上的楊柳,“拂”,“醉”,把靜止的楊柳人格化了。枝條柔軟而細長,輕輕地拂掃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豔陽高照,煙霧迷蒙,微風中楊柳左右搖擺。詩人用了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寫活了楊柳的柔态;寫活了楊柳的神韻。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頸聯和尾聯寫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裡放風筝的生動情景。孩子們放學早,趁着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筝。兒童正處在人生早春,兒童的歡聲笑語,興緻勃勃地放風筝,使春天更加生機勃勃,富有朝氣。兒童、東風、紙鸢,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結尾兩句由前兩句的物寫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盡緻。
《村居》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居住農村親眼看到的景象,詩人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色彩缤紛的“樂春圖”。全詩充滿了生活情趣,詩情畫意。詩人采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機展露無遺。本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着歡快的情緒,字裡行間透出了詩人對春天來臨的喜悅和贊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