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何晞宇
網上傳說1668年前的4月22日,書聖王羲之在這天乘酒興寫下了千古神品《蘭亭集序》。其實,蘭亭集會并不是發生在這一天。《蘭亭集序》和《蘭亭詩集》都沒有指明聚會的确切時間。
公元353年農曆三月初,暮春始,江南草長時。代任會稽(現浙江紹興)内史的王羲之帶着4個兒子前往紹興郊外名勝蘭亭踏青,并與當時名流聚會“修禊”。
(明)文徵明,《蘭亭修褉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舊時在清明節之前,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曾有“上巳節”一說。這一天,人們會去水邊沐浴淨身,驅除災厄,又稱“祓禊”。但巳日的日期并不固定。文獻曾記載魏以後,民間開始定在農曆三月初三慶祝此節。
魏晉時期,國家動蕩不安,最高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開始仿效民衆,也于上巳節到水邊,與臣子同飲同樂。這使得“祓禊”活動從底層娛樂轉入官宦階層,逐漸成為當時士大夫們在一年公務繁忙之餘,難得的放縱身心的活動。
王羲之出生于東晉最顯赫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公元4世紀初,中國北方群雄割據,琅琊王司馬氏南下建立東晉政權,琅琊王氏是支持并跟随司馬氏南下的首個北方大族,王羲之的父親王曠更是向朝廷進言,倡導渡江南下建立政權的第一人。所以後世稱“王與馬,共天下”。唐代劉禹錫還有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中的王、謝便指的是東晉時,王氏、謝氏兩大世家。
(明)黃宸 《曲水流觞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出身貴族,但王羲之的青少年時期并不暢快。王羲之6歲時,父親王曠領兵北方禦敵,但因判斷失誤,大敗于太行山腳的長平地區。這場敗績成為王氏家族一恥。而且就史學家分析,王曠在此役之後,便告失蹤,令王羲之兄弟的成長之路蒙上一層陰影。
王羲之16歲,司馬氏在王羲之的大伯王導等北方大族的拱衛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東晉政權。此時,王羲之的才能已在家族後輩子弟中初露頭角。王羲之不僅有書畫長才,智識亦超群,宋人曾評價他,“議論闳卓”、“識慮精深”但這些被“書名所蓋”不為後世人所知。家族長老認識到王羲之的能力,于他23歲時令其入仕。
《蘭亭集序神龍本》,馮承素摹臨
東晉皇權不振,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權,政争激烈。王羲之20歲時,族伯王敦叛亂,琅琊王氏遭遇重創,失去軍權。随後,王羲之作為家族重要培養對象之一,被指與大将軍郗鑒的家族聯姻,然後再被派入新興軍事勢力庾亮的賬下。在族長王導去世後,王羲之實質成為東晉琅琊王氏家族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但他不願做政争犧牲品,于40歲時首次辭官。
5年後,朝廷複召王羲之,擔任護軍将軍。王羲之出生高門易被人利用,而他不想做他人棋子,并有自己政治抱負:他期望降低戰争損耗,與民休息。于是王羲之在幾大政治集團之間左右周旋。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50歲,聲望正高,于暮春時分與當時高官顯貴在紹興郊外修禊。這個活動在王羲之的父輩時期,就在世族中流行了。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曾專門陪同皇帝,在三月上巳節時,前往江南“觀禊”。
因為這個活動同時也是一個讓這些北方來的世族與南方大家族結交的最好契機,既顯清貴,又不失輕松。王羲之作為家族領頭人之一,自然延續了這個傳統。
明,唐寅《蘭亭修禊圖》
此時的王羲之仕途較為順利,才能獲人認同,在宴飲中情緒高昂。從《蘭亭集序》中的文字中看得出他全心地享受着這次郊外高級聯誼活動。唯一有些令他遺憾的就是年紀已大,死生之事就在眼前。他期待着自己死前,能為後人留下些值得憑吊的遺産。他這份赤子之心,他對生死大事的糾結,他都毫無保留地表現在了這篇不足500字的序文中。而他磨煉50年的用墨技巧,運筆能力,對文字結構天才地理解,結合他赤誠一片的心性,令得這篇文字曆經千年,依然萦繞于人心。
遺憾的是他沒能在政争中找到出路,不得不于3年後再次辭官;同時,他也沒能在生死的哲學問題上獲得一個滿意的答案,59歲就在尋訪道家“仙藥”的旅途中,與世長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