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微信的“語音轉化文字”這項功能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因為它既不能把各地方的方言轉換成普通話,也無法把一段非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轉換成說話者原有的意思與詞語,隻是單單有着這一項看似人性化的功能。
晚上看到姐姐在和同事用微信在談工作,聽到對方發來的42秒的語音,前後加起來至少有20秒的“嗯...啊...那個...”,我在旁邊聽得都無言以對,全部聽完才知道對方要表達的意思,用文字來書寫表達大緻上是說“今天發了一張表,需要準備的證件有XX、XX,需要一寸紅底照片,還需要填一些基本個人信息”,我看姐姐剛要回複,結果對方又發來了39秒的語音,她點開之後,又是一大串的“嗯...啊....這個....”。
并不是說對方的語言組織與概括能力有問題,我想表達的是,以打字的方式傳遞信息所體現的辦事效率與信息的真實性遠遠高于語音傳遞的方式。
在打字的過程中,雙方會确認信息是否存在錯誤,并且在編輯時,自己會盡量精簡語言,突出重點。
若是以語音傳達,會由于日常習慣,不自覺地把一些拟聲詞、感歎詞加入,從而增加對方的信息接收量,有時候會讓人忽略重點,達不到信息接收最大化的效果。
fr:今日頭條
毋庸置疑,對于日常閑聊來說,用語音聊天确實是能夠讓生存于物質生活快速發展的21世紀的人類,通過冰冷的網絡互相傳遞一絲溫暖。
畢竟,對于遠在家鄉的父母來說,那些蘊含了喜怒哀樂的聲音遠遠比毫無感情的隻言片語更讓人心生安慰,正是因為那些語音帶有了日常的口語化語言以及那些不着邊的口頭禅,才讓人聽來覺得親切。
反觀,若是在說重要事情的時候還是秉承日常聊天的狀态,試想對方在聽到一大堆無用信息之後的不耐煩以及這條語音過濾之後真正有用的信息點隻剩寥寥。
fr:今日頭條
上次部門開會,朋友先在微信給我發了文字消息,大概是看我沒回又連續發了好幾條語音消息,我趁着部長在與幹事開玩笑之餘給朋友回了消息:我現在不方便聊,我們部門在開會。結果朋友又給我回了一條2秒的語音,之後又發了好長一段。
開完會之後我想把語音消息聽完,起初還好,直到聽到那條2秒的語音消息之後徹底無奈,因為朋友回了語音——“好的,那等會再跟說”......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朋友當時為什麼會在我說不方便聽語音時又發一條,既然我已經表明當時的處境與不便,那為什麼不簡單明了地回複“好”,那樣的行為會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有把信息發送出去,又以為是不是朋友選擇性屏蔽了消息。
其實在開會時,我也是可以選擇将語音轉化成文字進行查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講一口流利且不帶任何口音的純正普通話,有時候一句正常嚴肅的話,翻譯出來也有可能是由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文字組合而成。
fr:今日頭條
這也是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我認為“語音轉化成文字”對我來說并不是一項非常有用的功能。
再者,有些人會自以為是地認為既然不能面對面說正事,那視頻起到的效果與面談也是一樣的,于是不經過你的同意,也不知道你是不是方便接聽,便給你發來視頻邀請,特别是當你所處嚴肅寂靜的氛圍時,這種打破甯靜的鈴聲顯得尤其突兀與不禮貌。
且先不說這種突擊的視頻來電給接聽者帶來的慌忙與措手不及,若是明明三言兩語就可以總結概括完的事情,卻要通過視頻來交談,豈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與精力?
fr:今日頭條
人是多樣的,有對美好的追求,有對現實的接納,有對未來的暢想以及對多變環境的合理應對。同樣,與人相處,不僅僅要有唠家常、親切交談的能力,更要學會言簡意赅地總結與陳述重點。二者結合,适時而用。
【這也是之前在公衆号寫的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清風幾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