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紅要介紹的這個指标頗有深意———年化波動率!話題開始前,我們先看看兩位投資大師曾經的經典評論:
巴菲特:“我們對風險的定義,與字典裡面對風險的定義一樣,是指“損失或損害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loss or injury)。”“波動性與風險差距甚遠。然而廣為流傳的用法将這兩個詞等同起來,這誤導了學生、投資者和CEO們。”
查理·芒格:“波動性是一個被過分打磨的概念。你不應該受困于波動性。”“一些非常好的公司回報波動非常大,而一些糟糕的公司表現非常的穩定。”
看完這一期,相信球友會對風險的定義會更加全面深刻!
【年化波動率的計算方法】
衡量某個指數、基金或投資組合的風險的指标有很多,年化波動率是其中比較常用的一個。年化波動率的算法也有很多種,這裡我們介紹萬得(Wind)的算法,這也是最常用的一種。
(1)年化波動率=收益率标準差*(n^0.5)。
其中:計算周期為日,對應n為250;計算周期為周,對應n為52;計算周期為月,對應n為12;計算周期為年,對應n為1。
我們以月度計算周期為例,更詳細的計算過程如下:
(2)
其中:Sigma(A)為年化波動率,Sigma(M)表示月度收益率的标準差,n表示計算期間所含月數,TR(t)表示第t個月的收益率,TR(帶上劃線)表示n個月的收益率平均值。
【年化波動率的應用】
(1)年化波動率用來衡量投資标的的波動風險,但采用該指标相互比較時,最好比較同類型的投資标的,因為不同類型的投資标的的年化波動率可能相差很大。以基金為例,貨币基金的年化波動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債券基金的年化波動率通常也較小,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年化波動率水平也不同,通常前者較高。作比較時,比較同類型的基金更能夠實現擇基的目标,并且類型分的越細,比較結果越準确。
(2)比較不同投資标的的年化波動率,最好保持計算方法的一緻性。如果其中一個采用日收益率,另一個采用月度收益率,那比較就會産生偏差。同樣,如果一個計算區間是過去2年,另外一個計算區間是過去5年,那比較也會産生偏差。
(3)因為年化波動率是經過年化的指标,所以若兩個投資标的的數據不滿一年,仍然是可以比較的。比如某基金成立滿6個月,另一個基金成立滿9個月,那麼計算兩個基金過去6個月的年化波動率并作對比,仍然是有意義的。
(4)計算區間太短的話,年化收益率指标意義不大,比如計算過去一周或者過去一月的年化波動率指标,參考性比較弱。
(5)不要盲從年化波動率指标。目前金融理論中主要用投資标的的波動性(比如年化波動率)來衡量其風險,這是有偏頗的。波動是一種重要風險,甚至是主要的風險,但絕對不是全部風險。比如某個指數A波動率較大,但一直波動向上,收益率良好,某個指數B波動率很小,但一直橫盤不動,我們能說指數B優于指數A嗎?再比如某隻股票C波動率很小,背後原因是其市場關注度低,交易非常清淡,那麼我們可以說股票C風險很小嗎?如果你是股票C的持有者,當你急需現金,需要出售股票C時,可能發現你需要打一個非常大的折扣才可以将手中的股份賣掉,也就是說股票C的風險其實并不小,隻不過其風險不僅包括波動風險,還包括另外一種風險——流動性風險。
本周的指數尋寶圖如下,請大家參考使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