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北,燕山腳下
懷柔長城
在默默地講述着曆史的滄桑
……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了解懷柔長城
從今天起
“山水懷柔”微信平台
将陸續為大家帶來
《大邊牆——懷柔長城的故事》
介紹懷柔長城、宣傳懷柔文化
展現長城守護者們的艱辛與成果
呼籲廣大觀衆
愛護長城、守護好這份文化遺産
下面,先跟着小編一起
來看第一集吧
大邊牆--懷柔長城的故事
第1集 北京長城看懷柔
01
長城,上下兩千年、縱橫數萬裡,是無與倫比的文化景觀,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從“萬裡長城”到“科學之城”,懷柔這方山水見證着民族的智慧與夢想,也見證着民族的崛起與騰飛。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千古流傳的古詩句道出了長城穿越曆史時空的守望與和平、護衛人民的堅定、偉岸與滄桑。如今,曆經千年風雨的長城,早已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符号,凝聚着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衆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千百年來,長城也造就出一條負載着深厚文化内涵、展現開放包容的文化廊道。
懷柔區境内的長城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建而成,東連密雲的古北口,西接昌平的居庸關,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沖,被稱為“危嶺雄關”,是全國明代長城遺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
懷柔長城是萬裡長城最典型的一段。1986年,著名的長城專家羅哲文先生登上了長城最險峰--箭扣一帶的長城險段,他在考察後由衷地贊道:“中國長城看北京,北京長城看懷柔,懷柔長城看箭扣。”
懷柔長城總長65.4公裡,跨越懷北、雁栖、渤海、九渡河四鎮22個建制村,自東向西橫亘區境中南部群山峻嶺的山脊之上,由外長城與内長城兩部分組成。懷柔段長城利用地形、地勢,在坡度平緩的山體沿山脊砌築牆體;在山勢險峻、懸崖絕壁之處,則以山險作為屏障;在河谷或峽谷險要位置設置關口,并在關口内側修建城堡。所以懷柔區的長城是以城牆、山險共同組成,呈現雄、秀、奇、險之特色。
懷柔與雄偉的長城結緣,在重巒疊嶂的燕山山脈南端,如一條巨龍東西橫貫,以其秀美、壯麗、奇險和滄桑,默默訴說着“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的人文理念,彰顯着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
“東連渤海仙源古,西映居庸紫翠重。”明代詩人曹代蕭以這樣的詩句形容懷柔段長城。正如詩人所描繪的那樣,雄偉的萬裡長城由東向西逶迤而來,在懷柔區境内畫出了一道美麗的弧線。這條弧線過去曾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屏障,今天成了燕山龍脊上的一道靓麗風景。
2017年5月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雁栖湖畔召開。
在圓桌峰會緻辭:“雁栖湖是一個有曆史積澱的地方,外面的群山中就有中國的長城遺址,這裡是一個啟迪思想的地方,也是一個開啟合作征程的地方。”
書記高瞻遠矚,不僅贊美了懷柔山水之美,還充分肯定了懷柔以長城為标志的深厚的曆史積澱。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内外,就演繹出了許多壯麗的曆史大劇,許多驚心動魄的曆史事件就在這裡發生,許多改朝換代的事件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半個中國曆史都是在長城内外寫就的。随着長城内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湧現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大大豐富了長城這座古代建築的文化内涵。
今年90高齡的王寶駿老先生,是懷柔著名的文化人物,著有《懷柔文史鈎沉》等著作,他對懷柔的曆史非常有研究,談到戍守長城的曆史人物,他侃侃而談……徐達、譚綸、戚繼光,還有楊四畏、劉應節、程九思及衆多巡撫、禦史、總兵、參将、守備及工匠們一起融進懷柔邊關的曆史,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懷柔長城具有不同于萬裡長城任何部分的獨特之處,“懷柔”名字本身就有和諧包容的寓意,與邊關文化息息相關。《長城踞北》一書載有長城學者于書文《鐵壁銅牆背後的繞指柔》一文,文中寫到:“修築長城的目的就是制止戰争,追求和平。戰争是暫時的,和平是永恒的。懷柔長城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其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僅是抵禦強敵的鐵壁,更是融合與和平的柔牆。“懷柔”名字本身就含有和諧包容的寓意。長城内外是家鄉,“懷柔政策”,其寓意就是恩威并用中的“恩”——招來安撫,表達了古人對和平安甯的渴望與寄托。”
梳理長城文化的曆史文脈,展望長城之畔的時代騰飛。2019年8月16日,北京長城文化節在慕田峪長城腳下拉開帷幕。此次長城文化節以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為政策引領、以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為依托,以高站位的文化定位、精品化的創意制作、國際化的文明視野,展現出新時代、新文化背景下長城文化與懷柔文化的新定位與新氣象。
懷柔區長城文化遺存豐富,人文資源聚集,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就已成為北京長城旅遊的标志性地區,并逐步形成以慕田峪村為代表的“長城國際村”,形成國際文化與本土文化互融共生的獨特文化現象。今天,懷柔長城與加快構建以科學城為統領的“1 3”融合發展新格局相互輝映,已成為懷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金色名片。
内容來源:區文旅局
編輯排版:愛遊彙團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