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類地位及分布
白靈菇[Pleurotus nebrodensis(Inzengae)Quel.],又名百靈菇、阿魏菇、阿魏磨、翅鮑菇、靈芝菇、百靈側耳、天山神菇、雪山靈芝、西天白靈芝等,英文名White King oyster mushroom,隸屬于真菌界(Eumycetes)擔子菌亞](Basidio-mycotina)層菌綱(Hymenomycetes)傘菌目(Agaricales)側耳科(Pleurotaceae)側耳屬(Pleurotus),主要分布于西班牙、法國、中非、土耳其、意大利、摩洛哥、哈薩克斯坦、克什米爾地區、烏茲别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在我國常見于新疆的木壘、塔城、青河.托裡、阿勒泰等氣候惡劣的沙漠戈壁。
(二)經濟價值
白靈菇是一種子實體潔白、蓋厚肉肥、口感脆滑、香味濃郁的珍稀菇類。據文獻報道.白靈菇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粗纖維、蛋白質、菌類多糖、礦質元素、維生素等,在18種氨基酸中,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占其總量的35%,尤其是精氨酸和賴氨酸的含量比金針菇還高。除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外,該菇還具有殺蟲,鎮咳,消炎,抗病毒,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壓,防止動脈硬化,治療軟骨病、婦科腫瘤、兒童佝偻病、老年心血管病、中老年骨質疏松症等藥效。
(三)栽培史
1983年,我國新疆初步馴化栽培成功白靈菇:1996-1997年,該菇在北京引種
成功并實現規模化栽培。目前,白靈菇栽培方式有袋栽和瓶栽兩種,商品化栽培技術已趨成熟,人工栽培遍及南北各地。
二、生物學特性
(一)形态及生活史
1.孢子
白靈菇的性遺傳模式為四極異宗結合,單孢子無色、光滑、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2.菌絲體
具有結實能力的雙核菌絲較粗、有分支及明顯的鎖狀聯合結構。肉眼觀察,菌落淺白色、舒展、均勻,稀疏、氣生菌絲少,多匍匐狀貼于培養基表面生長,常溫度下12 d左右可長滿PDA試管斜面。
3.子實體
子實體(圖6-15)單生、叢生或群生,菌蓋純白色,平滑,貝殼狀至平展,中央厚而邊緣薄,中部下凹或平展,幹燥易形成裂紋菌蓋,直徑5~15 cm;菌肉白色、厚、細嫩、受傷後不變色;菌柄白色、中實、中生或偏生、短或近無柄、基部較細,長度3~8 cm,直徑2~3 cm;菌褶白色至淺黃色、延生,褶片長短不一,孢子印白色。.
(二)生長發育
1.營養條件
白靈菇屬于弱寄生性的木腐型菌類,野生子實體常見于傘形科大型草本植物
(刺芹、阿魏、拉瑟草等)的根莖上。白靈菇對營養要求不太嚴格,整個生長發育階段與其他食用菌一樣,要從基質中不斷攝取碳源(葡萄糖、甘蔗渣、稻草等)、氮源
(蛋白胨、米糠、玉米粉等)、無機鹽(石膏粉、碳酸鈣、過磷酸鈣等)等營養物質。培
養料适宜的碳氮比(C/N)為(20~40):1左右,生殖生長階段(60-~70):1。
2.環境條件
白靈菇屬耐低溫、中低溫型變溫結實菌類,菌絲生長适宜的溫度是24~28C,能耐受0C以下的低溫,高于35~36°C停止生長。低溫型品種,子實體原基分化、生長發育溫度分别是0~13°C、15~18C;中溫型品種,子實體原基分化、生長發育溫度分别是8~18°C、10~25°C。溫度高于20C時子實體生長快,但品質差,高于25°C一般很難形成子實體,在6~7°C且幹燥條件下,菌蓋表面常發生龜裂。
(1)菌絲體階段:培養料的含水量60%~65%,空氣相對濕度65%左右,需要氧氣,不需要光線,以pH 6.5~7.5為宜。
(2)子實體階段:除培養料的氧氣、含水量、pH與菌絲體階段一緻外,空氣相對濕度87%~95%,需要有一定量的弱光刺激,待原基形成後,在1 000~2 000 lx光照下有利形成菇柄短、肉質肥厚的優良商品菇。
三、袋料栽培技術
(一)栽培季節的選擇
結合白靈菇生物學特性與當地的氣候選擇最适栽培時期。當地最低氣溫穩定在0~12C,向前推60~80 d制作栽培種,在此基礎上再向前推移80~90 d制作母種及原種。不同地區因氣溫不同,白靈菇的接種與出菇期存在差異,如黃河以北地區該菇的接種、出菇期分别為8月上旬、12月至翌年1月;華東長江流域以南省區其接種、出菇期分别為8月下旬至9月上旬、12月至翌年1月;南方高海拔山區和北方高寒地區可适當提前。
(二)培養基地制備
1.母種常用配方
(1)馬鈴薯200 g.葡萄糖(或蔗糖)20 g,瓊脂15~20 g,水1 L。
(2)馬鈴薯300 g,葡萄糖(或蔗糖)20 g,瓊脂15~20 g,酵母提取粉2 g,蛋白胨1 g,水1 L。
(3)馬鈴薯200 g.獲批80 g,葡萄糖(或蔗糖)20 g,瓊脂15~20g,蛋白胨4 g,磷酸二氫鉀3g,硫酸鎂1.5 g,維生素B,藥片20 mg,水1 L。麸皮與馬鈴薯煮的時間相同,取汁液。
(4)玉米粉100 g,蔗糖20 g,瓊脂15~20 g,水1 L。
2.原種常用配方
(1)小麥粒98%.石膏粉2%。
(2)小麥粒94%、闊葉木屑5%、石膏粉1%。
3.栽培種常用配方
(1)棉籽殼78%、麥麸1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鈣1%。
(2)棉籽殼(木屑或甘蔗渣)78%、麸皮20%、蔗糖1%、碳酸鈣1%、酵母片或過磷酸鈣少量。
(3)闊葉木屑40%、棉籽殼40%、麥麸10%、玉米粉8%、蔗糖1%、石灰粉1%。
(4)棉籽殼52%、玉米芯25%、麸皮10%、闊葉木屑6%、玉米粉5%、石灰粉
1.5%、過磷酸鈣0.5%。
(5)玉米芯70%、闊葉木屑20%、獲皮(米糠)8%、石膏粉1%、白糖1%。
4.生産常用配方
(1)棉籽殼70%、玉米芯7%、闊葉木屑10%、麥麸5%、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1%。
(2)棉籽殼83%、麸皮15%、石膏粉1%、石灰粉1%。
(3)闊葉木屑80%、麥麸15%、玉米粉3%、過磷酸鈣1%、石灰粉1%。
(4)棉籽殼60%、闊葉木屑22%、麸皮10%、玉米粉5%、石膏粉1%、石灰粉1%、過磷酸鈣1%。
(5)玉米芯80%.闊葉木屑10%.麸皮(米糠)8%、石膏粉1%、白糖1%。
5.制作過程
上述培養基的制作過程采用常規生産方式,滅菌後pH以6.5~7.5為宜,理論上含水量為以60%~65%适宜,但根據情況可适當增減。
(三)接種及發菌管理
采用食用菌常規接種方式,在白靈菇最适菌絲生長條件下培養。接種後,菌袋搬至清潔、消毒的培養室發菌,擺放與其他食用菌相似。保持室溫25~28°C,不超過28C,遮光培養。菌絲定植後,每天要通風1~2次,每次30~60 min。接種後10d左右及時檢查菌絲生長情況,清除污染菌袋。待菌絲長滿菌袋1/3時,其他條件不變,保持室溫23~26°C。白靈菇菌絲長滿整個菌袋後,一般需要60d以上的自然後熟階段方可出菇,或将溫度調至30C左右使菌絲充分發育後,再将菌袋移人0~10C下低溫培養15d左右可加速其後熟過程。當菌袋色澤比放人低溫前更加潔白、敵擊時有空心木聲響、手感硬度較高、富有較強彈性時,标志着菌袋完成生理成熟。
(四)出菇管理
将上述已生理成熟的菌袋移入出菇房,牆式堆放。控制菇房空氣相對濕度85%~ 95%,白天溫度18C左右并給予1 000~2 000 lx的散射光,晚上10C以下
且全黑暗環境;接種塊處會逐漸出現“吐”微黃白色水珠的現象,10~15 d的變溫變光刺激後将出現原基(圖6-16)。待原基長到1~2 cm時解開袋口,以每袋保留1~2個健壯的菇蕾為标準進行疏蕾。此時,調節散射光強度至1 000~2 000 lx,保持溫度13~18C,超過18C要及時疏通菌袋降溫,若溫度低于8C時要增加光照并減少通風量;通過向四周、地面噴水來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0%~95%,切忌子實體積水,若濕度低于80%時,菌蓋龜裂;噴水後要結合通風換氣,每天3~4次,每次0.5~1 h。從現蕾到采收需一般10~15 d。
(五)采收及後期管理
當子實體菌蓋仍内卷、邊緣圓整且未散射孢子時采收。采收過程與鮑魚菇相同,通常每朵150 g左右的子實體最受市場歡迎。第一茬菇采完後,溫度控制在12~18C,空氣相對濕度60%左右,1個月後,通過露地或覆土的方法進行第二茬催蕾和出菇管理(圖6-17),但白靈菇一般隻采收--茬。
四病蟲害防治
(一)病蟲害種類
白靈菇栽培過程中,由于培養基消毒、接菌、出菇管理等不當會導緻病蟲害的發生。主要病原菌有青黴、木黴、曲黴、病毒等,常見細菌性斑點病、黃腐病、枯萎病等;蟲害主要有蕈蚊、菇螨、跳蟲、白蟻。
(二)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選擇無病害的菌種,菇房的消毒、接種人員及工具的操作等措施與金針菇相同。
2.治療措施
青黴、木黴、曲黴、菇螨的防治與黑木耳相同;跳蟲、白蟻的防治與香菇相同;細菌性斑點病、草蚊的防治與金針菇相同;枯萎病的防治與糙皮側耳相同;黃腐病的防治與杏鮑菇相同,病毒病的防治與草菇相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