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決的這兩位,大家不會陌生。别克英朗和大衆朗逸,它倆都是關注度高,銷量爆款的緊湊級車。别克英朗剛完成換代,更年輕時尚的設計,充滿科技感的配置和整體品質,讓它完全有實力去挑戰同級别的銷量冠軍朗逸。而大衆朗逸一直恪守中庸、簡約之道。在主力購車人群年輕化的今天,銷量“神車”是否能抵擋得了英朗這匹黑馬。面對英朗的時尚、科技風,朗逸的居家、實用派,作為消費者的你又更加青睐哪邊呢?
為了讓對決公平,我們找來了關注度最高的兩款配置車型,英朗15N自動豪華型和朗逸1.6L自動舒适版。這兩款車的發動機排量、動力水平相當。更重要的是,兩款車的價格完全相同,都是13.69萬元。那對于消費者來說,隻要價格持平,兩車的任何一個地方就都能拿來作比較。
别克英朗對比大衆朗逸,還是讓我們先從外觀說起。這兩款車的設計大家很熟悉了,新款英朗造型時尚,更符合年輕消費者的審美。朗逸多年來保持着典型的“大衆風”,說它簡約、中庸也好,審美疲勞也罷。其實都是購車時的選擇心态,個人感覺年輕人喜歡時尚靓麗的風格是正常的,畢竟英朗的LED日間行車燈擺在那。而朗逸相比下,确實低調不少。為了美觀,個人更傾向于英朗。
這兩款車的車身尺寸相差不多,都是緊湊級車的标準身材。英朗在長度上不如朗逸,但高度、寬度和軸距都領先。特别是軸距,這和乘坐空間的表現息息相關。另外,兩款車的外部配置也相當,都裝了倒車雷達。英朗還是赢在了大燈上,同價格使用氙氣光源,加裝透鏡,帶LED日間行車燈。朗逸是傳統鹵素光源,隻多出了霧燈。從照明效果上講,确是英朗更好。
兩款車的内飾設計,風格差異很大。英朗完全被豐富的線條覆蓋,中控台造型柔和,細節采用銀色飾條和仿碳纖維闆裝飾,整體風格更加的年輕動感。儀表盤和中控區域的藍色背光,加上中控顯示屏等等,營造出的科技感也很濃郁。朗逸風格截然相反,中規中矩的大衆風格,中控台筆直線條,加上仿木紋飾闆。個人感覺有些老氣,設計上也多少有點一成不變的感覺。另外,米黃/黑色搭配起來,倒是顯得挺居家。
兩種内飾的裝配工藝都不差,用料也都符合這個價位應有的水準。接縫處都處理的很均勻,各個按鍵阻尼也很講究品質。如果細說起來,英朗的方向盤沒有采用皮革包裹,但是卻有多功能按鍵。朗逸雖是皮革材質,但操作便利性略遜色。另外,朗逸車門飾闆的皮革覆蓋面積不如英朗。所以,兩款車的表現很接近。
配置方面,朗逸處在下風。相同價格下,英朗帶有自動恒溫空調、多功能方向盤、儀表彩色顯視屏、中控彩色觸控屏、發動機啟停和後排出風口。相比之下,朗逸拿的出手的隻有座椅腰部支撐調節、定速巡航。就像我開篇提到的,價格相同,每一項配置就都是評判的重要依據。花同樣的錢獲得更多配置,這是每個消費者都期望的事情。
由于兩車配置差距不小,朗逸基本沒什麼可說的,英朗的智能手機映射還是有點意思,這裡詳細說說。英朗的這套系統,目前隻支持安卓系統手機。連接要靠數據線,事先你也得下載一個客戶端。連接過程沒難度,整體反應也流暢。系統可以映射客戶端的所有功能,并借助中控屏實現雙向操作。因為軟件自帶百度地圖,這也就解決了沒有車載導航的問題。另外,導航能查詢附近停車場車位,附近飯館人均消費價位等等,使用起來方便強大。
作為家用化的緊湊車,空間的表現也很重要。兩款車在前排表現上接近,英朗因為座椅調節幅度,坐姿更低,因此頭部空間略好。到了後排,朗逸的頭部空間更大。但腿部還是受到軸距影響,英朗基本上達到三拳的距離。這在同級别車型裡,也算是很寬裕的。後排中部,兩款車都不大。相比英朗地闆凸起幅度要小,而朗逸沒法将雙腳平放在上面。綜合來看,英朗的乘坐表現占優。因為在後排,你可以坐姿不那麼筆直。這時腿部空間的差距就很重要了。
儲物空間方面,兩款車的表現差不多。常規儲物設計都能滿足大部分出行需求。比拼細節的話,英朗多出了副駕駛下方儲物格,主駕駛帶有眼鏡盒。朗逸前排有卡片插槽,後排有扶手和杯架。因此,英朗整體勝在前排,朗逸後排有優勢。行李廂部分,兩款車都支持座椅按比例放倒,内部利用率和離地高度也能讓人滿意。另外,兩款車型的行李箱都不能從外部開啟,所以兩車表現基本相同。
在動力表現上,這兩款車應該說是最為接近的。英朗搭載1.5L發動機,朗逸是1.6L。雖然前者排量小一些,但最大功率英朗多出3kW左右。而最大扭矩,朗逸又領先12Nm。找數據看,朗逸更注重低扭的輸出表現。傳動部分,兩款車都使用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整體調校偏向于家用化,朗逸比英朗多出了S擋運動模式,但英朗有發動機啟停技術。
雖然,英朗和朗逸兩款車的家用定位明顯,動力方面也主要以夠用經濟為主。但如果細探究的話,兩款車在駕駛質感和調校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雖然數據上,朗逸的1.6L發動機最大扭矩要高過英朗,而爆發扭矩的轉速區間也要更低。但實際駕駛起來,卻是英朗的起步感受更為輕松。主要是因為英朗的油門調校比朗逸要靈敏,而朗逸踩下油門初段有些慵懶。
初段加速,兩款車的變速箱表現都比較平順。相比下英朗的齒比更密一些,發動機轉速攀升也更為積極。這也是為什麼低速下,英朗的加速過程比朗逸更加幹脆、利落的原因。不過,朗逸的變速箱表現也不錯,一般狀态下升擋很積極。挂入S擋後,也能通過改變換擋邏輯,來拉升擋位間的發動機轉速,來彌補加速不足的特點。深踩油門下,英朗的變速箱也能做到迅速降擋。這種反應速度足以應付日常駕駛的需求。
底盤部分,兩款車也有些區别。前懸挂都采用了常見的麥弗遜式獨立結構。而後懸挂,英朗使用多連杆獨立,朗逸則使用扭力梁非獨立的結構。這裡,也許會有不少人吐槽大衆的扭力梁。但對于實際效果來看,兩款車的懸挂調校都偏家用化,強調舒适的體驗。而從心理來講,多連杆的成本看起來也要比扭力梁顯得厚道些。
操控上,英朗為電子助力轉向,帶有随速轉向調節。轉向力度整體偏輕,非常适合日常駕駛,而轉向狀态線性靈活,給人感覺比較輕松。朗逸的方向盤為皮革包裹,整體握感不錯。但無論是轉向系統的回饋,還是指向性都沒有英朗那麼激進。
從底盤帶來的駕駛質感上看,兩款車都屬于偏重家用,以及舒适性的調校風格。英朗底盤顯得比較紮實,行駛在坑窪路段上也有很穩定的車身表現。懸挂在化解颠簸感時,更多的是避免産生多餘跳動。即将有用信息傳給車内人員,又不會太影響舒适。這點使用了非獨立後懸挂的朗逸,做得也很好。隻是朗逸的底盤雖然也夠穩健,但厚重感卻沒英朗突出,甚至颠簸時會有些松散。
加速測試中,英朗占了兩個優勢,一個是車重比朗逸要輕些。一個是朗逸沒法完全關閉穩定系統。起步階段,英朗的轉速為2200rpm,朗逸是2500rpm;同時,兩款車的前輪都有輕微的打滑現象。而從加速曲線圖對比,英朗在初段的動力銜接緊密,而朗逸由于電子系統限制發動機輸出,初段加速度G值有所滑落。最終成績是英朗的11.57秒勝出。
制動測試,英朗的車重同樣占了優勢。初段制動力釋放強烈,這為後來的好成績也打下了基礎。朗逸初段的加速度G值不如英朗,雖然中/後段發揮依然穩定,但最後的制動距離還是略長于英朗。
噪音方面,應該說兩款車在怠速狀态下,處理的都不錯。兩款車都在發動機蓋上裝有大面積的隔音棉。而行駛過程中,英朗在高速下,由于發動機調校略微激進的原因,噪音指數攀升較快。朗逸正常加速,需要頻繁拉高發動機轉速,因此噪音上升也不慢。但兩款車總體來講,都符合我們的優秀标準,抑噪能力值得推崇。
最後,來看看兩款車的油耗成績。英朗的實測平均油耗為8.1L/100km,而朗逸為8.3L/100km。從成績上來看兩車相差不大,再聯系到英朗為出磨合期。因此,油耗方面英朗還是略勝出一籌。原因的話,英朗排量較小,整體質量也輕。再加上發動機啟停技術,在等紅燈時可以有效降低油耗。
總結:比來比去,相信大夥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結論。新款英朗的設計比朗逸更為年輕時尚。裝配工藝絲毫不遜色于朗逸。雖然行李廂空間,朗逸占得優勢。但乘坐表現,英朗則更加突出。另外,還有動力表現、油耗等等。總之,這兩款車在以上幾方面都是針鋒相對。但同樣的價格,英朗卻在配置上遠遠高于朗逸。這對性價比的提升也很有幫助。畢竟空調、中控屏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用車中非常實在的配置。單就這點來說,我個人可能會偏向于選擇英朗。
作為同級别的銷量“神車”,朗逸也許在口碑上占了優勢。但也不能就此忽略英朗實實在在的品質,何況在購車人群逐漸轉為年輕化後,跟随潮流的英朗,或許會比恪守中庸的朗逸更受歡迎。所以,在考慮這兩款車時,口碑能說明一些問題,但并不代表全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