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積溫”這兩個字,相信每個人都既熟悉又陌生。對于我們香菇種植者而言,每個人都聽說過積溫,也都知道種植香菇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積溫,所以每個人都将積溫算的明明白白。但結果每年依舊有很多種植者遇到積溫不夠就上架出菇的問題。那麼是菌種自身的問題,還是我們積溫計算錯誤的問題呢?這也讓很多的種植者茫然,積溫到底如何算?
積溫的意義
香菇菌絲的生長和發育存在不協調性,菌絲長滿菌棒後,必須經過後熟、轉色才能出菇。而同時,香菇子實體分化,還需要累積一定的有效積溫。所以這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積溫意義很大。積溫管理不同于轉色管理,轉色好不好一眼就能看出來,而積溫到沒到,根本沒辦法分辨。
每年都有很多菇農朋友遇到積溫沒夠就上架出菇的事情,無疑給菇農帶來很多的困擾和難題。嚴重的菇農朋友甚至出現延遲出菇,或出現假菇的現象,降低了香菇的年産量,也給菇農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積溫的誤區
每個品種的香菇都有自己的積溫時間,在我們種菇過程中,很多菇農是這樣計算積溫的。他們把大棚溫度控制在一個合适的範圍之内,比如25℃。然後會用這個作為标準,認為即使偶爾溫度高出這個數字也無妨,因為有的時候還會比這個溫度低,所以隻要偏差不大,25℃就是每天的有效積溫了。然後用這個數字計算相應的天數。
也許很多菇農朋友看完會大笑,誰呀,這麼算?其實很多人都是這麼計算的,這也是我們對一些菇農朋友調查了解到的。更有甚者,有菇農朋友都是根據别人來判斷積溫,根據周圍同期做棒接種的菇農朋友做參考,然後看别人上架出菇,他也跟着上架出菇。
積溫是看的,不是算的
如果說積溫是計算出了的,不如說積溫是看出來的。因為從接種、發菌和轉色過程中,溫度是不定,而我們也無法把發菌棚内的溫度做到“均衡”,特别是早晚,我們不可能一直看着溫度計,根據溫度計上下調節溫度,所以要想知道每天的積溫,單靠算是不準确的,應該“看”。多到大棚中走一走,在大棚中留個積溫記錄本,把每天早晚的溫度都做好記錄。隻有看的越多,積溫的計算才能越準确。
積溫計算方法和參考表
有效積溫:從接種之日算起,經發菌、轉色過程積累的有效溫度。
有效溫度:(發菌、轉色期菌袋日平均溫度-5℃×發菌轉色天數)
短周期、早熟型(菌齡60—70天),有效積溫為800—1300℃
中周期、中熟型(菌齡80—120天),有效積溫1400—2000℃
長周期、晚熟型(菌齡120—150天),有效積溫2000—2500℃
其實積溫計算并不難,主要難于掌握每天的平均溫度,因此需要多到菇棚中查看,每天最兩次以上。這樣才能将積溫計算的更加精确。
希望此文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夠将更好的積溫計算技巧分享出來,幫助更多菇農朋友,讓大家走出積溫的誤區。因為菌棒發菌的時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達到有效積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