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殡儀館做社工:幫助他們走過人生最崩潰的時刻
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鳥鳴清幽煙雨環繞。
作為人生旅途的終點站,殡儀館也成了生者與逝者告别的“最後一站”。當親人去世的噩耗傳來,往往會給許多喪屬帶來極大的精神創傷,除了來自家人朋友的安慰,專業社工的陪伴也能幫助他們走出哀傷。
在東莞市殡儀館,就有4名特殊的社工,他們将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應用于殡葬服務領域,在喪親家屬心靈撫慰、生命教育拓展服務以及文明殡葬宣傳倡導中都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提高殡葬服務水平、推動人文殡葬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殡葬社工的工作環境和服務内容的特殊性給他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清明前夕,南方 記者走進殡葬社工,了解他們的故事。
幫助喪親家屬解開心結
三年前的一天,娟子留下4歲的女兒一人在家,到樓下買東西。不曾想,她離開的半小時時間裡,女兒竟因好奇走上5樓的天台,不幸墜樓身亡。
面對女兒的意外離世,娟子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悲痛中。那天,她坐在殡儀館的大堂裡失聲痛哭引起了社工依憓的注意。
依憓輕輕地坐到娟子身邊,聆聽娟子的傾訴,并全程陪伴她完成治喪事宜。
大約一個星期後,依憓主動聯系了娟子。聽到娟子産生了輕生的想法時,她心裡咯噔了一下。依憓極力勸導了20多分鐘,才讓娟子放棄輕生念頭。
而後的3年時間裡,依憓一直與娟子保持聯系。在社工長時間的鼓勵和陪伴下,娟子找了一份工作,心情也慢慢從哀痛中走出來。
“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傾聽者,聽服務對象難以與家人言明的那些情緒,幫助服務對象走過人生最崩潰的時刻,面對新的生活。”依憓說。
來到殡儀館工作之前,依憓曾是一名服裝設計師,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做過5年多的臨終服務志願者。她說:“我隻想從事與生命有關的工作。”
依憓坦言,為了幫助生者寄托哀思,她計劃在未來舉辦“家屬親手制作思念熊”的活動,“讓家屬用逝者的衣服縫制成一個小熊帶回家,也是把思念帶回家。”她說。
除此之外,依憓還希望組織“生命體驗營”活動,通過讓更多的普通群衆走進殡儀館,近距離接觸喪葬服務的每一個環節,更深刻地體會“生死”。“其實殡儀館不是隻有冰冷和悲傷,還有很多溫情的服務和活動,我希望更多人能來參加。”她說。
經曆“生死”後更愛惜生命
目前,東莞市殡儀館的4名社工中,工作年份較長的是文哥。他在殡儀館工作了3年時間。
文哥說,社工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意外死亡的逝者家屬,比如車禍、工傷、猝死等。“這個群體的情緒波動非常大,難以接受親人的突然離世。”
社工介入的第一步,是陪同家屬去辨認遺體。文哥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為喪屬提供哀傷輔導,便是陪伴一位母親辨認火災事故遇難者的遺體。
“看到遺體時,這位母親嚎啕大哭,直至哭暈了過去。”這樣的場景令人淚目,但文哥知道自己不能跟他們一起沉浸在悲傷中,而是要幫他們從悲傷的情緒走出來。
談到為何選擇“殡葬社工”這份工作時,文哥說:“知道做社工的話能鍊接到更多的資源,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剛好這裡職位有空缺就過來這邊了。”熱心的文哥告訴記者,他屬于“半路出家”。早些年為了助人他成為了一名志願者,後來還考了“社工證”,成了一名專業社工。
而這份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我母親剛開始有一點介意,但是她也覺得這份工作能為群衆服務,所以也是支持的。”文哥說。
對逝者親人的服務讓他們從悲痛走向平靜,一些未能及時火化的遺體找到了家屬并進行火化……細數三年工作中的點滴服務,文哥越來越感受到社會工作的價值。
前段時間,文哥生了一場重病,他告訴記者,經曆“生死”後才更懂得珍愛生命。“剛剛得知這個病的時候,真的是感覺時間不夠用了,覺得這個沒做完那個沒做完,随之而來的是一種彌補的心态,趕緊完成手上沒有完成的工作,現在覺得身體健康是最重要……”文哥說,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希望能讓更多普通群衆了解殡葬政策,避免花費不必要的殡葬費用。
殡葬社工要有耐心、同理心
除了為喪屬們提供哀傷輔導和情感支持等服務,陪伴他們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之外,東莞市殡儀館社工還開展引導性的宣傳活動,發現需求對象并提供增能服務。
某種程度上說,社工是殡葬工作中的“潤滑劑”,減輕了群衆的對工作的誤解。
一束鮮花代替燒紙,一張卡片表達思念……近年來,東莞市殡儀館積極加強移風易俗宣傳,倡導綠色文明祭祀,而市民對綠色祭祀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殡葬社工小武告訴記者,個别年齡較大的家屬對“鮮花代替燒紙”的祭拜方式接受度不高,“這個時候我們社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介入,向家屬解釋,避免家屬和工作人員發生沖突。”小武說。
2020年,小武從就業領域社工轉崗到殡葬領域。他還記得剛到崗不久,就接手了服務對象阿芬。
阿芬在辨認遺體時,看到家屬手臂上的胎記時才敢确認。由于無法釋放壓抑的悲痛,阿芬在辨認現場暈厥過去。小武立刻和工作人員把她攙扶到一旁休息。
這樣的場景即使見慣了生死的工作人員也難免感到壓抑,但第一次接觸的小武仍十分鎮定。“如果當時我不鎮定,或者說我不能及時處理的話,那也不符合我們的一個職業素質。”
盡管在現在的崗位上服務時間不長,但這位“95後”殡葬社工也有了自己的服務心得。他說,做好這份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對待悲傷的家屬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讓他們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的判斷;二是同理心,“雖然人的悲歡沒辦法真正相通,但是也要盡可能地去理解他們的心情”。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記者】薛屏
【圖/視頻】黃偉興
【作者】 薛屏 黃偉興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