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識讀」第一輯: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29):肯、膚、脩
文/圖|王萬平
在上期《篆字識讀28:肉、肩、胡,肩與戶無關,肉和月不要傻傻分不清 》一文裡,我們解讀分享了“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月(肉)、肩、胡。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
今天我們繼續解讀分享“與人有關的部首及篆字”:肯、膚、脩。
85、肯
讀音:kěn,苦等切。
《說文解字》:骨間肉。從肉從冎(gǔa)省。一曰骨無肉也。
由“冖”(mì)會意,“冖”乃“冎”省去上面部分,義為“附着在骨頭上的肉”。另一義說骨頭沒有肉“肯”。
“肯”字始見于金文,由“止”、“肉”構成,為意腳部的筋肉。籀文上面為“骨”的省寫,“止”為“趾”即“腳趾”。
小篆将籀文的上面部分略寫為“冂”,省去一橫。
隸變之後,自楷書始,恢複金文的形體,但是仍将“肉”訛寫為“月”, 由“止”、“月”構成。
關于“肉”字,我們在上期視頻中有詳盡解讀,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在此不再贅述。
86、膚(膚)
讀音:fū,力居切。
膚(膚)是附着在脂肪上的表皮,即皮膚。另一種說法,表示用爐子熬煮獸骨獸肉。 此字始見于金文,由“盧”和“肉”構成。
“盧”(盧)由“虍”(hū)和“鬲”(gé)構成。“虍”即“虎”的省減,“鬲”是三足鍋。表示用鍋煮老虎之類的獸肉。
“盧”的甲骨文,從字形來看,很像是爐子上架着一口鍋的樣子, 膚(膚)籀文,由“盧”字去掉下面的“皿”字換成“肉”字構成。
膚(膚)的小篆,把籀文下面的“肉”移到了左邊,變上下結構為左右結構,隻是籀文下面原來“肉”字空出的部分,又承襲了金文的形體,加上了“皿”字。
隸變之後,廢小篆形體,而承襲了籀文形體,寫作“膚”,隻是将“肉”訛寫成了“月”字。
87、脩
讀音:xiú,息流切。
《說文解字》:脯也。從肉,攸聲。
本義使“肉幹”,引申為“修長”、“美好”之義。 “脩”字始見于金文,由“攸”、“肉”構成。 “肉”字,我們在上期文章中已做過詳盡解讀,有興趣的朋友可翻看,在此不再贅述。
甲骨文“攸”,由“人”、“攴”構成。“攴”表示手裡拿着棍子,意為拄杖而行,行動緩慢,因此也有“悠”的意思。
金文“攸”中間多了三點,表示“水”,意為拄杖緩慢涉水,有“悠長”之意。另一種說法,“攸”是“條”的省減,所以由“攸”、“肉”構成的“脩”,也有“修長”、“一條肉”之類的說法,倒也合理。
“脩”的小篆,沿襲了金文的形體。 隸變之後,“肉”被惡寫成了“月”。漢字簡化後,“脩”被“修”合并。
雖然在古籍中常有“脩”、“修”二字互借,但我們在使用中,尤其書法創作中還需慎用,因為“脩”是名詞,而“修”是動詞,二者的意思還是有所區别的。
您好!
感謝觀賞、點贊、關注、轉發!
我是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歡迎留言,我們共同探讨,共同學習。謝謝!
「篆字識讀」往期圖文:
《篆字識讀27:吼、曰、曹,吼從後非孔,曹是裝滿東西的大口袋 》
《篆字識讀26:喧、音、啼,篆字喧不可臆想杜撰,啼字篆文應為嗁 》
《篆字識讀25:甜、言、訴,甜言蜜語順耳,但言多必失或招緻割舌 》
《篆字識讀24:口、叫、舌,口要吃飯,還需呐喊,也要能容一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