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始發于 廣東科學中心 官方微信公衆号
我們的生活依賴于溫度:每天早上起來穿衣要看溫度,加熱食品要設定溫度,洗個熱水澡也要先調節好溫度。最近這兩年新冠病毒Covid-19流行,到處都要量測體溫。剛剛開過的全球氣候大會講的也是溫度。
人類早年的曆史也是按溫度來劃分的。
在原始的石器時代,人類學會了用火防身、狩獵、禦寒、煮食,還掌握了制作陶器的工藝。接下來的是青銅時代。青銅是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800℃左右。再接下來的是鐵器時代。鐵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紅色的氧化鐵形式存在,煉鐵首先要除去氧,這隻需要700℃左右。然後是除去其他雜質,這需要1500℃以上。燒制瓷器則需要1000℃以上高溫。我們的祖先燒制陶瓷的技術領先世界一千多年,其關鍵之一就是溫度控制。但古人們卻不會測量溫度,也沒有溫度的标準。
溫度是怎樣測量的?溫度的标準是怎樣制定的?
要測量溫度就要有溫度計。最早制作溫度計的是偉大的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我們在廣東科學中心「院士說」| 伽利略的望遠鏡發現月亮什麼秘密?一文中已經介紹過他了。1594年,伽利略讀到古希臘學者希羅(Hero of Alexandria,又稱為Heron of Alexandria,10—70)的著作,其中講到氣體在被加熱時會膨脹。據此,他設計了一個溫度計(圖1)。這個溫度計是一個盛滿了水的密閉玻璃容器,裡面放置着好幾個充了氣體的小球。溫度升高時,小球裡的氣體膨脹,克服重力浮上水面。今天我們在禮品店還能看到這種溫度計。
圖1,伽利略的溫度計
伽利略的朋友桑托裡奧·桑托裡奧(Santorio Santorio,1561—1636)設計了一款更加實用的溫度計(圖2)。這個溫度計用酒精作為液體,上面帶有刻度,人對着吹氣就可以測量體溫。他用自己來做實驗,每天小心翼翼地測量自己的體溫、心跳和呼吸次數。他還稱量了自己在進食、飲水、睡眠和鍛煉後的體重(圖2),記錄下自己的攝入量與排洩量,并把兩者之差歸結為“無從察覺的汗水”。他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體醫學指标的記錄。
圖2,桑托裡奧和他的溫度計及稱重實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伽利略去世後,他的學生和朋友們創立了一個實驗科學院(Accademia del Cimernto)。學院秉承伽利略的思想,不斷探索,對溫度與壓力的測量作出了重大貢獻。可惜的是十年後科學院就被梵蒂岡教廷取締了,科學研究在意大利從此凋零。
羅伯特·波義爾(Robert Boyle,1627—1691)把伽利略的思想帶回了英國(參見廣東科學中心「院士說」| 解密醫學影像技術(一)一文)。他的學生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參見「如虛如實說」| 那個和牛頓有過紛争的男人一文)做了幾台溫度計。1701年,偉大的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也做了一台溫度計。他用亞麻籽油作為溫度計的液體,還仿照鐘表引進了0~12的刻度。
同一時期,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Ole Romer,1644—1710,圖3),也制作自己的溫度計。羅默注意到溫度對天文望遠鏡精度的影響,測量時需要根據溫度來進行調節。羅默最著名的工作是根據木星的月食來估算光速,因此入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羅默晚年時建立了丹麥的航海學校,還出任哥本哈根的警察局長,為丹麥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圖3,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
1708年,荷蘭人加百利·華倫海特(Garbriel Daniel Fahrenheit,1686—1736)造訪羅默。兩人交流了制作溫度計的經驗。1714年,華倫海特創立華氏溫标。華氏溫标把鹽水結冰的溫度定為0度(當時認為這是最冷的溫度),人體正常體溫的溫度定為96度。後來為了方便使用,又把純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度。華倫海特把華氏溫标當作他人生最大的成就,把它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圖4)。今天美國和幾個中美洲的小國還在使用華氏溫标。
圖4,華倫海特的墓碑
華氏溫标的兩個關鍵點:鹽水結冰溫度及人體正常體溫,都難以測量。1742年瑞典科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創立了攝氏溫标。攝氏溫标把水在1個大氣壓下(在海平面的氣壓)結冰的溫度定為0度,沸騰的溫度定為100度,中間分100等分,每一等分是1度。1889年這個溫标被國際計量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Weights and Measures)定為國際标準。
攝氏溫标與華氏溫标的轉換公式是:
在科學實驗中,科學家們還會用到絕對溫标。絕對溫标又稱凱氏溫标(或開氏溫标)。它得名于凱文(有時也翻譯為開爾文)勳爵。凱文勳爵名叫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1824—1907)(圖5)。1892年他被授勳為“Baron Kelvin of Largs”。因此人們都稱他為凱文勳爵(Lord Kelvin)。
圖5,凱文勳爵
凱文勳爵的父親是格拉斯哥大學的教授。他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法文和拉丁文,10歲就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聽課,14歲時還獲得學校的金獎。16歲時他進入劍橋大學讀書,不久就發表了第一篇文章。畢業後他去法國進修了一年,期間他學習了傅裡葉(Joseph Fourier,1768—1830)的熱傳導和卡諾(Sadi Carnot, 1796—1832)的卡諾循環。1846年凱文回到格拉斯哥大學任教,這時他才24歲。他在格拉斯哥大學工作了51年,一直到75歲退休。為了不讓自己閑着,他又注冊成為了一名學生。所以他曾經即是格拉斯哥大學最年輕又是最年長的學生。
1848年,凱文提出了絕對溫标。他注意到随着壓力(Pressure, P)的降低,氣體的溫度(Temperature, T,以攝氏溫标℃為單位)也随之降低。按照這個趨勢延伸,不管是什麼氣體,在溫度為-273.15度時,壓力就會為零(圖6),即氣體變成了固體。據此,他提出了凱氏溫标。這個溫标的增量值與攝氏溫标的增量值是一樣的。但其0度是攝氏溫标的-273.15度。因此,凱氏溫标與攝氏溫标有個簡單的換算公式:
圖6,絕對溫标圖說
凱文勳爵能文能武,在學術上他是熱力學、電磁學、地球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奠基人。在工程上,他發明了多種儀器儀表,為橫跨大西洋的電纜工程和航海導航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他還是最先使用“能量(energy)”一詞的人。他有一句名言:“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發現。(When you are face to face with a difficulty, you are up against a discovery)”
曆史上還有所謂列氏溫标(Reaumur,°Ré)和蘭氏溫标(Rankine,°R)。列氏溫标得名于法國博物學家René Reaumur (1683—1757);蘭氏溫标得名于蘇格蘭科學家W.J.M. Rankine(1820—1872)。這兩個溫标現在都已經不再使用。
2019年國際計量委員會用玻爾茲曼常數(Boltzmann constant):
重新定義了絕對溫标增量中的1度。這個定義與物質的熱特性沒有關系,隻和熱能有關。熱能的量度單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頓(N)乘上1米(m)(即J = N×m)。
我們在「如虛如實說」| 焦耳一文中介紹過能量的單位“焦耳”和英國科學家詹姆斯·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1818—1889)。焦耳是凱文勳爵的好朋友。
撰文:杜如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排版&編輯 | Mosh魔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