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廣安區興平鎮鎮長黃國武特别忙碌。
“4月9日,省委書記王東明到丁壩村調研脫貧攻堅情況後,前來考察、采訪的部門和媒體絡繹不絕。”黃國武向記者道出緣由。
“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修舊如舊”,這是王東明肯定的丁壩村貧困戶住房改造經驗。王東明說,不搞大拆大建非常符合實際,一點也不亞于新建的住房,不但讓人看到了真正的川東民居,而且傳承了曆史文化,記住了鄉愁。這一經驗,也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貧困戶“住房難”是各地脫貧攻堅不可回避的問題,興平鎮也不例外。“僅丁壩村和龍孔村,就有127戶貧困戶面臨‘住房難’。”黃國武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家每戶重建,按每戶10萬元計算,所需資金上千萬元。顯然,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如何籌集這筆錢,無疑是個大難題。
另一方面,就算資金籌措到位,從土地調形到貧困戶入住,前前後後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侍俊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廣安區扶貧移民局精扶辦主任周業林坦言,去年,在一次調研中,侍俊指出,造新房絕不是解決貧困戶“住房難”的唯一途徑。
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廣安區扶貧移民局和興平鎮達成共識:因地制宜,修舊也是住房保障的有效辦法。“我們意識到,大部分貧困戶的房屋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極具川東民居特色。”周業林說,“如果能改造加固,不但可以改善貧困戶的住房條件,更能保護傳統文化,一石二鳥。”
去年10月,丁壩村和龍孔村,房屋修舊改造工程緊鑼密鼓展開。
丁壩村貧困戶楊德林,就住在100多年曆史的老房子裡。房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那樣的苦讓楊德林記憶深刻,“房屋屋頂漏雨、牆體開裂,遇到刮風下雨,别提多惱火了。”去年11月,這樣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善。砌牆、換梁、翻蓋瓦片、刷漆……一個具有川東民居特色的院落煥然一新。
王德林喜出望外,“簡直就是新房子嘛。”猴年春節,王德林買了一副春聯貼在門上,紅紅火火,格外喜慶。
龍孔村的文和蓉,以前在廚房隔了一部分空間來養兔子。在房屋改造過程中,鎮上特意為她修建了一間圈舍,送了50隻兔子,進行兔子标準化養殖。文和蓉因此脫貧。如今,她把廚房貼上了瓷磚,還添置了冰箱。
“每戶房屋的損毀情況不一樣,這要求我們按照實際情況,因戶施策。”黃國武說,有的小修小補就可以了。情況最糟糕的需要重新砌一部分牆、換梁、蓋屋頂等。最多的也隻需要4萬多元。不但省錢,貧困戶還能在最短的時間内住上好房子:幾支隊伍流水作業,一個多星期即可改造完成。經過修繕的房屋,由專門的隊伍統一驗收,質量完全能夠得到保證。
如今,丁壩村和龍孔村所有在家貧困戶的房屋,全部修繕一新。
面上好看了,是不是好房子,還得看裡子。興平鎮的辦法是:改廁、改水、改廚。這些項目,全部在3月完成。如今,這兩個村的貧困戶告别了旱廁,用上了自來水,廚房也更加漂亮實用。
“最重要的裡子,是好習慣和好風氣。”黃國武說,脫貧攻堅,就是要讓貧困群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房屋改造完成後,鎮黨委政府一班人,分别帶隊下村入戶,引導貧困戶講文明、樹新風。
效果出奇的好。
興平鎮丁壩村貧困戶王加遷,與患有智力障礙的兒子一起生活。“以前房屋裡外又髒又亂,稍不注意就會踩到雞糞,現在大不一樣。”鎮黨委副書記黃銀平拍着胸脯保證,随便什麼時候去王加遷家看,都是幹淨整潔的。
王德林也是一樣,如今一有空閑就收拾屋子,打掃衛生。他說,“黨委政府想得周到,現在房子裡裡外外都給我們打整好了,我們再不講衛生講文明,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
如今的丁壩和龍孔,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一個個川東民居院落,房前屋後圍着竹籬笆,草垛整齊地堆放在一角,雞鴨在寬敞的圈舍中覓食……記憶中的鄉愁,不正是如此嗎?
原标題:貧困戶住房改造的“一石二鳥”之計(來源: 廣安日報 廣安區記者站 張國盛 本報記者 李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