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把一些違背倫理道德的人稱之為“禽獸”,其中也包括不贍養老人的行為,在我們的認知裡,隻有人類才會養老,動物都是不養老的,然而科學家從一具劍齒虎的化石中,發現了動物贍養老人的證據。
一具骸骨在美國洛杉矶市地區,有一個名叫拉布雷亞的瀝青坑,這裡的瀝青天然存在了幾萬年,并且經常被樹葉、灰塵或者水覆蓋,以至于周圍的動物很容易失足陷入其中。
再加上瀝青坑裡的環境不适宜微生物發育,所以這裡保存了許多古生物化石,尤其是冰河時期的巨獸化石,科學家們陸陸續續從這裡出土了上百具動物骸骨,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劍齒虎。
據科學家介紹說,别的研究中心可能有一兩個劍齒虎化石已經很不錯了,但這裡保存了600多個,其中有一個劍齒虎化石,颠覆了人們對劍齒虎的認知。
這具化石是一頭劍齒虎的盆骨,而它的盆骨上生長着骨刺,這顯示這名動物生前遭受過嚴重創傷,然而它卻存活了至少1-2年的時間,直到誤入瀝青池。
科學家解釋說道,盆骨的位置生長骨刺說明它生前經曆很大的痛苦,而這會影響到它的捕獵效率,如果沒有同類幫助,它根本不可能存活那麼長時間。
而這一發現,不僅證明了劍齒虎是群居動物,也證明了它們會贍養種群中喪失勞動能力的個體。
劍齒虎
對于許多動物而言,養老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原因是因為自然界中能量實在是太寶貴了,很多動物都會面臨或多或少的能量危機。
如果動物要養老,那麼衰老的個體所消耗的能量,會影響到年輕個體的存活。而且,衰老的個體無法參與捕獵,也不具備生殖能力,它們的存活對于種群而言是一種拖累,所以大多數動物并不會贍養衰老的個體。
另外在自然界中,有些生物會主動選擇淘汰衰老的個體,這是因為相對于年輕的個體而言,衰老的個體卵子或者精子質量會下降,以至于後代存活率較低。而且衰老的個體也會消耗能量,不如把這些能量節約下來,用于撫養種群的後代,這樣可以提高種群的幼崽成活率,讓種群延續地時間更久。比如:寬足袋鼩是一種有袋類生物,它們的雄性在交配之後就會死亡,而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節約能量,提高後代的存活率。
當然,對于動物而言,衰老其實是一個奢侈行為。對于食草動物而言,衰老意味着身體機能下降,更容易被食肉動物捕食;對于食肉動物而言,衰老意味着捕獵效率下降,很容易缺乏能量而死亡。所以很多動物還沒有活到衰老便會死亡。
劍齒虎之所以會贍養已經失去勞動能力的個體,原因可能在于它們是高效的掠食者,而且在當時它們的獵物體型較大,可以有多餘的能量分給它們。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在劍齒虎生活的時代,當時的食草動物體型很大,且處于獨居生活。獨居意味着它們隻能憑借着自己一雙眼睛來盯着獵物,這就導緻它們比群居的動物更容易捕獵。
再加上它們體型很大,捕獵一隻可以供整個種群食用好幾天,所以已經喪失勞動能力的個體也可以在種群中生活地很好。
劍齒虎為什麼會消失
和冰河世紀的許多動物一樣,劍齒虎也沒能活到現在。關于它們為什麼會消失,科學家們隻能給出一些猜測。
據科學家們猜測,劍齒虎的滅絕和當時的環境變化有關。在過去,劍齒虎生活的地方有許多森林,它們能夠依靠伏擊的方式來捕獵野牛等食草動物。然而随着氣候變化,草原取代了原有的森林,這使得劍齒虎沒有了隐蔽物。
另外,野牛在荒野上也沒有了保護,為了生存,它們演化出了較小的體型,由于體型變小,對能量的需求也随之減少,所以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多。
然而越來越多的野牛并沒有為劍齒虎帶來好運,原因是因為群居的野牛每一個都可以充當放哨人,它們之中任意一個發現劍齒虎的身影,就可以通知種群其他個體逃生,導緻劍齒虎捕獵成功率越來越低。
再加上野牛的體型變小,使得它們即使捕獵成功,獲得的能量也有限。
由于不适應捕食較小體型的獵物,劍齒虎在演化過程中逐漸滅絕了,而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劍齒虎形象,都是根據它們的化石,還有基因測序等研究複原而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