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倒黴透了……”你身邊有沒有經常這樣抱怨的人。
抱怨領導不公、同事算計、甲方不好伺候、愛人不關心。
訴求一旦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心生不滿,患上“被害妄想症”。然後,不停地抱怨、強調自己的受害者身份,展現自己有多麼痛苦。
有時,這種心理還會轉換為深深地自卑和對競争對手的嫉妒。有時,還會将這種憤怒轉換為無休無止地工作,變成一個“工作狂”。
總而言之,敏 感的人總是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他們會在意别人的臉色、别人的想法,不斷地回想他所遭遇的事情,過着糾結、勉強而又擰巴的人生。
說到底,就是缺乏鈍感力。鈍感是一種智慧,是接納,是承受。
日本知名心理學家加藤谛三,在《情緒鈍感力·不要什麼都往心裡去》一書中給我們展示了,我們敏 感的原因以及怎麼增強鈍感的方法,結束糾結抱怨的生活。
01.為何總是很敏 感?1、主觀認知會影響客觀事實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 授艾倫說:“情緒的産生基于大腦對信息的選擇性捕獲”
遇事時,我們總是先大腦中檢索已經掌握的信息,并從中找到答案。
比如,在職場中,敏 感的人總覺得領導對自己不公,同事不待見自己。這種多半是由于之前有類似的經曆,如家庭冷暴 力,當心生不滿時,大腦便會自主關聯以前這些揮之不去的陰影。
2、焦慮、害怕讓我們情緒内耗,從而變得敏 感。
我們經常對某件事、某個人感到不安。從早上開始說不出的焦慮油然而生。無法集中精力,做什麼都心不在焉。
在這種情緒中不斷地糾結、内耗,從而對某件事情,某句話變得特敏 感。
02.怎麼突破敏 感情緒,增強鈍感力?1、擺脫兒時的恐懼
大部分人從小便在父母的約束下長大,甚至語言暴 力,經常受到父母的譴責:“就是因為你,我才不能上班”,“你怎麼那麼笨”。
從小有這麼多不好的經曆,在步入社會,每天面對形形色 色的人時,會不由得與父母、與自己的經曆相關聯。我們會誤解無關者說的話,會在意無關者對我們的評價,會因他們的批評而消沉。
每當這個時候,就需要問問自己:我現在是否正在重新體驗小時候被批評、被譴責或是受到驚吓的經曆?
把這些不好的回憶都擺出來,克服它、擺脫它。
2、舍棄沒必要的“對号入座”
從一群竊竊私 語的同事身邊走過,我們可能會想:他們是不是在說我壞話。
在公司開會讨論時,被别人指出PPT某一頁做的不好時,我們可能會想:受到大家的指責這該如何是好。
不斷地“對号入座”會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情緒内耗中,對此,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拼命地對自己說:他們現在不是在說我壞話,他們并沒有在責備我,隻是提出問題而已。
我們得花很長時間來告訴自己,不要對号入座,這隻是自己的一種應激反應。
3、勇敢地尋找突破口
我們毫無緣由地習得了某種情緒,抵觸、焦慮、害怕、不舒服、憤恨,被它們消耗地身心交瘁。
如果試着寫下來:我在焦慮什麼,害怕什麼,憤恨什麼?追根溯源。
或許我們會将自己從這些不好的情緒裡解放出來。或許會發現,我們在焦慮、害怕的一些東西根本沒必要。
告訴自己:這其實沒什麼,沒有想象的那麼糟。同時,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勇敢地改變自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除敏 感情緒也一樣,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成功,需要我們反複、刻意去練習,才會有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