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27 16:13:25

每一幢摩天大樓的拔地而起,都會勾勒出一條全新的城市天際線。像一張張獨特的氣質名片,這些拔群矗立的建築,往往會成為一座城市連綴未來的顯性基因。

作為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深圳,一度是摩天大樓“生長”最快的樣本。從邊陲漁村變身為現代化世界級特大型城市,它隻用了不到40年的時間。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1

深圳最高樓——深圳平安金融中心。 受訪者供圖

160米的國貿大廈、384米的地王大廈、441米的京基100大廈,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不同時代裡的4幢地标建築,既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拓印,也是中國超高建築發展史的縮影。

而它們的背後,都少不了同一位見證者和建設者——中建科工屬下中建鋼構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陸建新。

“鉚定”在施工一線40年,被譽為“中國摩天大樓第一人”的他,從最基層測量員做起,一步步成長為鋼結構建築施工領域的專家,榮膺全國勞動模範,并見證了中國超高建築從無到有、中國鋼結構施工技術從落後到先進的全過程。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2

2020年,陸建新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受訪者供圖

“榮譽屬于過去,我會繼續創新,做好項目。”如今,年近花甲的陸建新,聊起建築,仍透着熱愛的光。他希望能發揮餘熱,幫助更多年輕人一起進步。

拼出一個“深圳速度”

陸建新與深圳的緣分,始于1982年的一封信。

那一年,18歲的陸建新初入社會,被分配到湖北荊門三三〇水泥廠工作。三年前,這個來自江蘇海門的小夥子,憑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南京建築工程學校(後升格為南京建築工程學院,2001年,與原南京化工大學合并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學習工程測量專業。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3

1982年,剛剛參加工作的陸建新。 受訪者供圖

剛到水泥廠幾個月,他就收到同事的一封來信,信中提到,他們正在深圳建一幢160米高、足有50層的大樓,名叫“國貿大廈”。陸建新覺得難以想象,因為當時他見過的最高的樓,也不過5層。

因為不認識“圳”字,他還特意去翻了字典,這才知道,這個地方在廣東省,靠近香港。“那時候以為,那裡一定很繁華。”陸建新沒多想便決定南下,也去深圳“開開眼界”。正趕上南下大潮,趟趟列車都超員,連過道都擠滿了懷揣夢想的年輕人。

一站20多個小時,他在颠簸搖晃中抵達深圳。走出羅湖火車站的那一刻,年輕的陸建新滿心失望。與想象中的不大一樣,放眼望去,這裡滿是低矮的樓房和泥濘的道路,“像個正在建設的大工地。”但他馬上又調整好了心态——對于建築人而言,最自豪的不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嗎?

那時候,國貿大廈剛挖出一個大基坑,“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醒目标語,就挂在旁邊七八層高的大樓上。這句話也深深印在了陸建新心裡,他開始憧憬國貿大廈建成後的樣子。

建設工人們住在毛竹搭成的簡易房裡,陸建新稱之為“竹樓賓館”。蘆席蓋頂,木闆隔層,人一走動便嘎吱嘎吱響,動靜大些還會有晃動感。夏日悶熱,遇到台風天才能有一絲清涼,但也伴随着整個棚頂被吹飛的風險。

作為工地上的測量員,陸建新每天的工作就是測量放線,為國貿大廈“量身高”。國貿大廈一天天長高,成就感讓他忘記了工作上的艱苦。

160米的國貿大廈,是當時中國第一幢超高層建築,沒有太多的施工經驗可以參考。最開始,工地用的還是傳統的翻模施工,“就像農村蓋房子那樣,一層一層往上蓋。等混凝土幹,再繼續施工。”陸建新介紹,這種方法大概耗時10天能蓋出一層,算下來,蓋好國貿大廈需要500天。

為了提高速度,項目施工團隊研究出了一套滑模施工技術。“‘滑模’就是用千斤頂把整個平台往上頂,牆體的模闆就固定在上面,減少了拆裝步驟,速度就快了。”陸建新打了個比方,“翻模施工就像手工制作,滑模施工則像批量生産。”

預期很美好,但由于從未實踐過,前三次試驗都失敗了,但團隊也不氣餒,第四次,他們終于成功了。就這樣,國貿大廈以三天建一層的“深圳速度”,順利拔升到160米的高度,創造了一項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迹。

速度的背後,還有堅實的質量來鋪底。每20厘米提升一次的滑模施工,需要陸建新一次次地用儀器測量,同時糾正偏差,以此保證整體建築的垂直度。建成後,深圳國貿大廈整體垂直度偏差沒有超過25毫米,遠低于當時垂直度偏差不超過30毫米的建築驗收标準。為此,陸建新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曾經“想都不敢想”的50層建築,在手中一點點落進現實,陸建新滿懷振奮。而他沒想到的是,未來還有更多嶄新的高度,等着他去一次次刷新。

1毫米與384米

測量鋼結構建築,比測量鋼筋混凝土結構更難。1984年,陸建新參與了深圳發展中心大廈的測量工作,這是中國第一幢超高層鋼結構大廈,高165.3米。

“第二座比薩斜塔就要誕生了。”在中國施工隊伍拿下招标後,境外一家落标企業發出了這樣的嘲諷。

外界的質疑聲,讓陸建新心裡暗暗憋着一股勁,“‘比薩斜塔’意思就是樓歪了,那就是沒測量好。我給自己打氣,一定要完成測量任務。”盡管沒有超高層鋼結構施工經驗,但在陸建新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測量達标,深圳發展中心大廈垂直矗立,沒有一絲傾斜。

1994年,陸建新擔任深圳地王大廈的測量負責人,建設384米的“亞洲第一高樓”。

項目施工到一百多米時,仍未安裝施工電梯,隻能從鋼管搭建的簡易樓梯爬上去。測量需要來回走動,鋼梁寬0.2米,長十幾米。回憶起走在百米高空的感覺,陸建新至今仍有一絲緊張,“走到鋼梁中間,會有些晃動,像走在面條上一樣。”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4

1995年,陸建新在深圳地王大廈施工現場高300米處拍照留念。 受訪者供圖

在幾百米高空,陸建新也會害怕。背着十幾公斤重的經緯儀,拿着三角架,他往往一隻手操作測量儀器,一隻手緊緊抓住鋼柱。在夏日的炙烤下,鋼柱燙手,加上緊張,手心全是汗。有的地方實在陡得厲害,他就幹脆蹲下來,騎在鋼梁上,一點一點挪過去。

随着大廈一層層“長高”到近三百米,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有一次,陸建新正在高空中測量,看到樓下有位老太太沖他揮手,他回打招呼後,老太太突然就哭了。後來,領導告訴陸建新,那是一位老專家,看到年輕人冒着生命危險在工作,感動得哭了。

用打磨擦出靈感的火花

地王大廈的建設,還給陸建新帶來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項目開始後,兩名香港測量工程師被請了過來,開始和他一起做測量工作。

很快,陸建新發現,對方的測量方法和他不太一樣。此前,他是用經緯儀測量鋼柱垂直度,再換算出柱頂偏差;而香港的測量員則用踞頂測量,使用激光鉛錘儀,自下往上逐根鋼柱測量,得出每根鋼柱的左右遠近參考值,接着再爬到柱頂上,用鋼尺進行測量,這樣的測量精準度更高。

在陸建新看來,這種方法雖然危險,但精确度更高,于是,他虛心向對方學習,并結合自己所用方法的長處,創新了一套“先粗校後精測”的操作程序。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5

1995年,陸建新(左一)在深圳地王大廈頂部。 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香港人還帶來了全站儀,提高了工作效率。跟全站儀一起使用的反射棱鏡像A4紙般大小,在高空上使用并不方便。陸建新便自己畫圖紙,去定制了一個更小的棱鏡,如拇指大小,可以直接揣進兜裡,“這樣一來,既安全又省力,還提高了精度,現在工地上還在用。”

在精益求精的打磨中,新點子也不斷出現。為了解決在高空中帶三角架不方便的問題,陸建新設計了一個轉接件,用螺絲裝到鋼柱上,再把測量儀直接放到連接闆上,既安全又精準。

就這樣,地王大廈竣工驗收偏差僅為25毫米,是當時美國鋼結構AISC标準允許偏差的1/3,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世界奇迹。陸建新感慨,“摩天大樓,都是在這樣1毫米1毫米的精度上積累起來的。”

“創新是第一動力”

京基100大廈,高441米,這是陸建新參與建設的第三座“深圳地标”,他在2008年開始擔任項目經理。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項目提前一年封頂。

陸建新還記得,2010年9月,他爬上即将封頂的京基100大廈,站在高處遠眺,在此起彼伏的樓群之間,地王大廈和國貿大廈仍拔群聳立。這一幕,讓他莫名感動,“三十年,參與建設了深圳的三座地标建築,我覺得很驕傲。”

但下一刻,他又追問自己,“下一個三十年,我還能為特區做什麼?”正因為如此,聽說福田區将建設更高的平安金融中心後,他希望能繼續參與,完成“建設深圳不同時期地标性建築”的小目标。

但對彼時的陸建新來說,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他從業以來要面對的最難的考驗。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6

2014年,陸建新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建設現場。 受訪者供圖

塔吊又被稱為“施工生命線”,在高層建築施工中,承擔着材料的垂直運輸和構件安裝重任。陸建新告訴記者,塔吊一般是裝在大樓中心的核心筒内,最多隻能裝3台。每台塔吊自重約450噸,工作時要起吊的材料約100噸,加起來就是550噸。

為了節省工期,業主希望能将塔吊數目增加到4台。但這些笨重的“大家夥”如何固定和拆卸,讓陸建新頗為頭疼。更緊迫的問題是,他發現更換連接方式後,塔吊發出了響聲。“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塔吊就有可能掉下來,發生安全事故。”

三個月的時間裡,陸建新整宿整宿地失眠,一心隻想找出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現場調查後,他終于找到了問題根源——為了方便拆裝塔吊,他們選擇了銷軸連接方式,但銷軸的間隙太大,導緻了塔吊擺動時發出響聲。

陸建新連夜設計圖紙,并找到工廠趕制新的銷軸。新的銷軸換上,不祥的響聲消失,陸建新心裡的石頭也終于放下了。

過程中的艱辛,也一一被妻子黃美珊看在眼裡。她曾勸陸建新“算了吧”,但丈夫隻是搖搖頭,臨陣退縮不是他的風格,“這個問題現在不解決,以後還是會碰到。”

經過數月的研究和嘗試,陸建新團隊創新地将塔吊挂在井筒的外壁上,拆卸後的支撐架由特制索具懸挂在半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陸建新感歎道,“這就好像一個450噸的‘鋼鐵巨人’在高空‘攀岩’, 盡管創新的過程讓我痛苦,但結果讓我驚喜。”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7

2015年8月6日,陸建新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項目頂部施工檢查。 受訪者供圖

正是有了這樣的技術創新“加持”,施工工期得以縮短96天,其間節省堆場面積600平方米,取得7680萬元的經濟效益。而這項“塔吊吊挂拆卸技術”還獲得了2015年的國家發明專利,并在2017年日内瓦國際發明展上被評為“特别嘉許金獎”。

“創新是第一動力”,陸建新意識到,創新帶來的效益是巨大的,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創新。

他帶領團隊創下了“國内第一立焊”“國内第一仰焊”“國内第一厚焊”等施工技術新紀錄,他主持研發的11項科技成果被鑒定為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33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52項,國家和省部級工法9項。

從“高度”到“溫度”

如果說3天一層樓的國貿大廈,是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速度”,那麼20天建成的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院區,則是新冠疫情來襲後的“深圳溫度”。

2020年初,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深圳市政府決定按照“甯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備”要求,加快建設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工程應急院區項目。陸建新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從老家趕回深圳,奔赴項目施工現場。

與疫情賽跑,陸建新和技術團隊争分奪秒,1天完成設計方案,3天完成施工圖,為項目提供了技術保障。那段時間裡,陸建新從沒回過家,與1萬多名工人日夜奮戰,為了趕工,他常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

20天後,應急院區順利完工,可以提供1000張病床,生活區可供100名醫護人員集中隔離居住。夜幕之下,望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點點燈光,陸建新揪緊的一顆心,終于緩緩舒展。

自2020年住建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限高令”,明确嚴格限制各地盲目規劃建設超高層“摩天樓”,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築。陸建新介紹,就此,他所在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也開始轉型,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包括城市綠道、智慧立體停車庫、舊城改造等項目。

回顧過去,陸建新覺得自己像一顆螺絲釘。“鉚定”在施工一線40年,他見證了中國超高層建築從無到有、建築高度從160米到600米、鋼結構施工技術從落後到先進的全過程,“我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還有兩年,陸建新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他希望自己能發揮餘熱,多帶帶年輕人。“建築行業還是講究‘傳幫帶’,我希望徒弟們有更好的未來,最好能超越我。”

全國十大勞模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陸建新)8

陸建新(左二)在工地與年輕人交流。 受訪者供圖

在陸建新的培養下,團隊裡有40多位年輕的技術人員逐步走上項目負責人、總工程師等崗位,包括深圳太平金融大廈鋼結構項目部經理趙中原、南京青奧中心鋼結構項目部負責人王占奎、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鋼結構項目部經理邵新宇等“80後”。他們已經成為中國鋼結構行業的主力,繼續建設國内重大建築項目。

在趙中原心中,師傅陸建新是個嚴謹認真的人。在參與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項目時,趙中原上交施工方案後,陸建新對他說:“别急,你坐下,我們一起過一遍。”随後,陸建新一頁頁地講解如何修改,一講就是一個下午,他的用心和溫暖也影響了趙中原。

“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忘記當年這一幕。”趙中原說,在之後的工作中,他也傳承了陸建新的認真嚴謹,通過“傳幫帶”,帶領團隊一起成長。

每到一座城市,陸建新都會留意當地的建築,那是一張張城市名片。而他最喜歡的,還是深圳的建築,不同的高樓構成了“城市天際線”。陸建新說,如果從空中看,就會發現深圳很美。“深圳的高樓錯落有緻,五彩缤紛,配上藍天,特别好看。”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實習生 秦巍峰 廣東深圳報道

編輯 李彬彬 校對 楊許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