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鍵字第25講?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論語關鍵字第25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與《詩經》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很少,無外乎就是《詩》、《書》、《禮》、《易》和一些官方文件。《春秋》也是孔子自己的作品。這些文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詩》。孔子對《詩》有深入研究,也要求學生們要讀詩、唱詩。在《論語》中,孔子都是用“思無邪”這個原則來概括和解釋詩的。
《論語》中提到《詩》的地方就有十四處之多。我們講到今天也可以跟孔子聊聊詩了!不知道夠不夠格啊!我覺得現代人也不必妄自菲薄,現在一個小學生所看過的書就遠遠超過當年聖人所能看到的書的全部了,更何況我們都讀了大學,跟孔子聊聊詩應該是有這個資格的。不對也沒關系嘛,讓孔老師批評指正!
《史記·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古者詩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那時候的詩都可以唱,都有曲譜,也是學習音樂的手段之一。孔子自己也經常彈琴唱詩。也有專家考證說,因為詩在民間傳播過程中各種唱法五花八門,是孔子給每一首詩确定的曲譜,定下了唱法,我估計應該是現在的民間唱法吧!這個說法在《論語·子罕》中有可考的記載,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自衛返魯後依然不得重用,對社會狀況失望到了極點,開始花大量的時間做文獻工作。編輯《詩》以及給詩篇定曲調可能是主要工作内容吧。
孔子非常重視《詩》的教學。《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泰伯》中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把詩與他看得比命還重要的“禮樂”同等對待。學《詩》能激發人的志氣,按禮行事才能立足于天下,學了音樂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孔子說:學生們為什麼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谏上級。近可以用來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論語》中孔子跟他的兒子孔鯉的交往記載就兩處,兩處都說到詩的重要性。一次是陳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為孔子在教弟子和兒子時會不一樣,懷疑孔子會不會給兒子開小竈。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季氏》)還有一次是《陽貨》中,孔子直接跟他兒子講:“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我真的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讀詩,不寫詩是語文教育的一大缺憾。《詩經》、《唐詩》、《宋詞》,那都是多麼優秀的文學作品啊!即使是現代詩,比之古詩詞是少了些韻味,但很多優秀作品确實也能直擊心靈。孔子的高徒們在孔子的教導下,也都愛拽幾句詩。你看,曾子生病了,把他的學生們着急到一起說:“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泰伯》)來來來,擡擡我的腳,動動我的收!《詩經》裡說人的一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啊!從今往後啊,我就不需要咯!小子們,看你們的啦!
學以緻用,興于《詩》我總在想跟孔子做學生生活方面雖然很苦,但一定很有意思,心靈方面肯定非常充實。學習目标明确:學習就是為了當官;學習内容清晰: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志向遠大:要做一個“仁人”,一個高級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為天下和平而獻身的人!沒事還能聽聽音樂,唱唱詩。最後大家還一起搞了個曆時十多年的環球旅行——周遊列國!
孔子非常反感讀死書,死讀書。要學以緻用,學詩也反對死記硬背,也是為了提高為政的修養。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他教學生誦詩,不單純是為了誦詩,而為了把詩的思想運用到指導政治活動之中。儒家不主張死背硬記,當書呆子,而是要學以緻用,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論語》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漢代董仲舒提出“《詩》無達诂”的解讀方式。我覺得是從孔子這裡得到的啟發。他還說“《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意思是說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闡釋。就是《詩》、《易》、《春秋》這些經典的解讀也沒有一個确定不變的理解和解釋。關鍵是“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有人說不是“人”,是“天”,對這句話的解釋是最有意思的學術趣味問題,用董仲舒的觀點來解釋董仲舒的這句話,學術界出現了無數的千奇百怪的解讀。
孔子解《詩》就帶有及強的主觀意識,一切以“思無邪”為原則,甚至在删定《詩三百》時,合我意則留,不合則舍,所以三千多首詩歌被他删減到隻有三百零五首。董仲舒說“《詩》無達诂”,劉向說“《詩》無通诂”,鐘惺說“詩為活物”,朱熹說“詩可以興”,王夫之說“詩無達志”。儒學大家都認為讀古典經典的時不要讀死書。都強調經典的動态性和開放性特點。我們現在讀《論語》,也是采用了他們的觀點,《論語》也不存在一個一成不變的解讀方式,不同的讀者在解讀時偏離作者原意,對作品産生多重理解也是合理的。
關于《詩》我們再來介紹一下《詩》這本書。現代人想看懂《詩》确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已經三千多年曆史了。《詩》是中國第一部民間詩歌總集。《詩》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的作品為春秋後期,上下跨度約六百年。産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分布在陝西、甘肅、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詩》中的作品産生于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後。就整體而言,《詩》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對勞逸不均的怨憤;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篇章。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首之多,後來隻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所以通常說三百零五首)。
《詩經》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就是《國風》。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着木铎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看看老百姓都在唱些什麼,也就是收集社會輿論的方法。當時沒有報紙電台,也沒有微信、微博,想知道老百姓都關心什麼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采詩官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負責音樂的太師整理樂譜,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産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産。《魯頌》和《商頌》都産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産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于《大雅》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時代的詩。朱熹認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事。《小雅》産生于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
季劄論《詩》既然是聊詩,就不得不提跟孔子齊名的另一個大人物——季劄。
我們先來看一道2017年高考文綜試卷中一道15分的試題。
【材料】公元前544年,吳國公子季劄出使魯、鄭、衛等中原諸國。季劄對于各國貴族視為“文明”象征的樂舞與詩歌,皆能一一點評,得其精髓;對于各國政治現狀,他也能做出準确的研判。各國原本視江南為蠻荒之地,為“文身斷發”的“夷人”聚居之處,季劄的到來讓他們眼界一開。季劄出使途經徐國,知道徐國國君對他的佩劍十分喜愛,隻因要出訪他國,未能相贈。季劄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劍挂在徐君墓前的樹上。随從認為這樣做沒有意義,季劄說,我當初知道徐君喜愛我這把劍,“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吳王壽夢認為諸子中季劄年齡最小卻有賢能,指定他繼承王位。壽夢死後,吳國人堅決要求季劄即位,但季劄堅拒,“棄其室而耕”,最終王位由其長兄繼承。季劄被曆代儒者尊崇為“賢人”。——據《史記》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說明曆代儒者尊季劄為“賢人”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季劄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義。
看看你能做出這道題嗎?
季劄:公元前576年-前484年,姬姓,壽氏,名劄,又稱公子劄、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季子。《漢書》中稱為吳劄,是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後又封州來,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于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季劄是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史稱“南季北孔”。也是孔子最仰慕的賢人,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學大師,也被稱為“南方第一聖人”。先秦時代偉大的預言家、美學家、藝術評論家,中華文明史上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品德高尚,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葬于上湖(今江陰申港),傳說其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公子之墓”十個古篆是孔子所書。
書歸正傳,為什麼講季劄呢?魯襄公二十九年,季劄從吳國出發,訪問魯、齊、晉、鄭、衛等國。到魯國的時候輕輕觀賞周朝的音樂、舞蹈。他當時聽的音樂基本上就是《詩》中的篇章。《左傳》專門有一篇文章《季劄觀周樂》記載了季劄聽音樂時的感受。《古文觀止》也選錄了這篇文章。讀這篇文章對我們了解《詩》和孔子時代的社會政治背景很有幫助。我們就不吝篇幅,摘錄季劄評《詩》部分如下,沒關系,看不懂你就直接跳到翻譯部分欣賞季劄的評論。季劄聽樂評詩,我們看《左傳》也來評評季劄高論。
【原文】吳公子劄來聘。……請觀于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無譏焉!
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匮,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大意:吳國公子季劄前來魯國訪問……請求觀賞周朝的音樂。先讓樂工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禮說:“美啊!教化開始奠基了,但還沒有完成,百姓辛勞而不怨恨了。” 樂工為他歌唱們《邶風》、《鄘風》和《衛風》。季禮說:“美啊!多深厚啊!雖有憂思,卻不至于困窘。我聽說衛國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這個樣子,這大概是《衛風》吧!”樂工為他歌唱《王風》。季劄說:“美啊!有憂思卻沒有恐懼,這大概是周室東遷後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鄭風》。季劄說:“美啊!但它煩瑣得太過分了,百姓忍受不了。這大概會最先亡國吧。”樂工為 他歌唱《齊風》。季禮說:“美啊!泱泱大國風範,這是大國的樂歌啊!可以成為東海諸國的表率,大概就是姜太公的國家吧?國運真是不可限量啊!”樂工為他歌唱《豳風》。季劄說:“美啊!博大坦蕩!歡樂卻不放縱,大概是周公東征時的樂歌吧!”樂工為他歌唱《秦風》。季禮說:“這就叫正宗的華夏之音啊。能作正聲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極點,大概就可以達到舊時周王朝鼎盛的樣子吧!”樂工為他歌唱《魏風》。季禮說:“美啊!輕飄浮動!粗擴而又婉轉,變化曲折卻又易于流轉,加上德行的輔助,就可以成為賢明的君主了”樂工 為他歌唱《唐風》。季禮說:“思慮深遠啊!大概是陶唐氏的遺民吧!不然的話,憂思為什麼會這樣深遠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後代,誰能像這樣呢?”,樂工為他歌唱《陳風》。季劄說:“國家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久嗎?”再歌唱《郐風》以下的樂歌,季禮就不作評論了。
樂工為季劄歌唱《小雅》。季禮說:“美啊!有憂思而沒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說,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時的樂歌吧?還是有先王的遺民在啊!”樂工為他歌唱《大雅》。季禮說:“廣闊啊!和諧!婉轉而正直,是歌頌周文王的美德吧!樂工為他歌唱《頌》。季禮說:“好到極點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寬廣而不張揚,施予而不耗損,收取而不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濫。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拍有法度,樂器先後有序。 這都是擁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什麼叫修養啊!季劄聽到了蔚為大觀、正宗華麗、向往已久的周樂,結合自己對當時社會政治背景的分析,一一作出精彩的評價。并且順勢大膽對各國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例如:聽《唐》,他聽出“思接千載”的陶唐氏遺風;聽《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裡聽到“文王之德”。并且預測了鄭國會先亡國,魏國會再次崛起,陳國不會存在太久。特别是在欣賞《秦風》後說:這是華夏的聲音,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那樣!可怕的是這些預測在未來竟然是一一被曆史證明是正确的。
一個從南方荒蠻之地來到中原公務旅遊的公子哥,隻要能聽出各首樂曲是哪個地方的“風格”就很不容易了,還能聽出這麼多的曆史預測?是不是有點玄乎?這個不奇怪,像孔子、季劄這樣的聖人,出使他國,肯定會提前做大量的功課。這些觀點絕對不是現場發揮的結果。季劄也是在利用這個機會來表演,表達自己對中原諸國的觀察結論。難道還會有比聽音樂會還好的表演機會嗎?當然,這也足以證明季劄是偉大的音樂家、政治家、外交家。
聽完季劄的故事是不是有興趣去學習《詩》了?建議大家有閑的時候可以讀讀《詩經》,選擇有權威注釋翻譯的精選本看。把那些在中華大地上回蕩了幾千年的優美句子記下來。比如: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你就說美不美吧?能把這些背熟了,是不是立馬高大上三分!
《論語》中的詩孔子很喜歡談詩,我們來看看《論語》中提到的幾首詩。
當然首推《關雎》,《八佾》中孔子評價《關雎》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泰伯》中孔子評價魯國太師師摯演奏的《關雎》時說:“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始”是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太師,所以這裡說是“師摯之始”。《關睢》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終了。“亂”是合奏樂。此時奏《關睢》樂章,所以叫“《關睢》之亂”。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回蕩啊!你是不是看到了一個陶醉于音樂中的孔子!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不會說這四句你也不會背吧!這首選入了中學課文的詩就不解釋了。記得我的高中課文裡還有《碩鼠》和《伐檀》兩篇。現在的課文我不知道,但當時的語文課本、曆史課本都可以當政治課本來讀。選《詩經》的篇幅也是政治第一,《碩鼠》和《伐檀》都是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艱辛,統治階級無情剝削壓榨勞動人民的作品。選擇《史記》的作品就選《陳涉世家》,窮苦人民不甘被壓迫而造反,體現一種“王侯将相甯有種乎”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孔子如果覺得哪個學生思想有長進了,就誇獎說“始可與言詩已矣!”可見能跟孔子談詩就是一個高等的學生了。《學而》中子貢說:“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國風·衛風》。原文“瞻彼淇奧(yù),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谖兮!”翻譯: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見難忘記心田。好吧,這可不是我翻譯的,覺得比我水平高,《古詩文網》上抄來的。據《毛詩序》說:“《淇奧》,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聽其規谏,以禮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詩也。”這個武公,是衛國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經擔任過周平王的卿士。史傳記載,武和晚年九十多歲了,還是謹慎廉潔從政,寬容别人的批評,接受别人的勸谏,因此很受人們的尊敬,人們作了這首《淇奧》來贊美他。
孔子在《八佾》中也這樣誇子夏。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詩》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後,被用作教材。最早明确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國風·衛風·碩人》。原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蛴,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翻譯:手像春荑柔又嫩,膚如凝脂瓊且潤,頸似蝤蛴優而美,齒若瓠子齊又整。額角豐滿眉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碩人》是衛人贊美衛莊公夫人莊姜的詩歌。《毛詩序》曰:“《碩人》,闵莊姜也。莊公惑于嬖妾,使驕上僭。莊姜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闵而憂之。”
曾子生病了,把門下弟子們召集到一起說:“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出自《詩經·小雅·小旻》。原文:“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翻譯:不敢空手去打虎,不敢徒步去過河。人人都有危險,不知災禍一降臨。難局讓我戰戰兢,好似面臨淵水深,就像腳踏脆薄冰。此詩為諷刺周代昏庸的統治者而作。《毛詩序》說:“《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鄭箋又訂正說:“當為刺厲王。”朱熹《詩集傳》不明言諷刺何王,隻說“大夫以王惑于邪謀,不能斷以從善而作此詩”。綜觀全詩,作者應該是西周王朝末期的一位官吏,至于是諷刺周幽王還是周厲王,詩無明證,隻好用“最高統治者”統而言之。不論是幽王還是厲王,他們都驕奢腐朽,昏愦無道,善惡不辨,是非不分,聽信邪僻之言,重用奸佞之臣,不知覆滅之禍,已積薪待燃。
了解了這些背景再去讀《論語》中的對話,是不是覺得很有幫助?
思無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說“思無邪”到底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強調“思無邪”呢?
“思”隻是句首語氣詞,無意義。《詩》中有大量的此類用法。“思無邪”就是“無邪”。後世的解釋中大量的專家都脫離了《詩》,把此處的“思”解釋為“思想”,“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我認為“直”較妥。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詩三百”的乎,那就是“無邪”,就是“直行”,就是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
“邪”就是邪惡!因為當時人的跟現代人的一樣一樣的,本性很邪惡!《禮記-禮運》大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談。《禮記》也是儒家經典,編纂于西漢時期,其中孔子有一段話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孔子一方面承認“飲食男女”是人的必不可少的“大欲”,另一方面,也叫大家要成為“仁人”,就得有所節制,就得思想單純,就應該“無邪”!你們看到的《詩經》都是些男男女女的事情,哥呀,姐呀,妹啊,弟啊!邪惡的人隻能看到這個層面,也就是說隻能看個表面。而孔聖人看到的是修身治國之道,學了《詩》是要用于治國的,不是談個情,戀個愛就完事了。我曾在網上看過一個視頻,一個美女說:單身久了,今天在公共汽車上遇到一個帥哥,不小心碰了下我的手,下車的時候我連我們的孩子在哪兒上小學都想好了。看到美女、帥哥就掉口水,就用眼睛撕扯别人的衣服都成正常現象了!曾經聽一個戒毒出來的人說,在街上看到“嚴厲打擊販毒吸毒份子”的标語,毒瘾就犯了,聽不得、見不得“毒”這個字!這兩個例子雖有些極端,拿來說這個“思無邪”正合适!
仁人、君子就要做到“無邪”!不僅僅是“色”、“毒”、“賭”這些大家都知道的邪,更應該針對思想上的邪。比如,“超級敏感”就是一大邪。别人講什麼話都要往自己身上聯想,總想着别人在影射自己,在指桑罵槐,跟自己過不去。這哪裡是别人跟你過不去啊,明明是你跟自己過不去啊!如果“思無邪”,即使别人真的在影射你,你也君子坦蕩蕩地一笑而過,豈不快意!再比如,你有點小權利管理一點事情的時候不是考慮到如何公平合理,而是利用自己手裡的那點權利和那麼點可伶的小聰明,在制定規則時暗藏自己的小利益,也是普遍存在的一大邪。還有,以自己狹隘的認知去揣摩别人的想法,由于自己心理陰暗就推測别人也心理陰暗,自己自私自利就推測别人自私自利。等等等等,這些都是“邪”毒啊!
如果能做到“思無邪”,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生活會有多大的一片藍天任你翺翔啊!
道客村曰:
詩經三百有其魂,一言以蔽無邪行;
修行之路興于詩,一以貫之成仁人。
【注釋】
(1)詩三百:詩,指《詩經》一書,305篇,三百隻是舉其整數。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無邪:此為《詩經·魯頌》的一句,“思”隻是句首語氣詞,無意義。《詩經》中有大量的此類用法。後世的解釋中大量的專家都脫離了《詩經》,把此處的“思”解釋為“思想”,“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後者較妥。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沿着道指引的方向不偏不斜地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