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燈謎是謎語的一個門類,它是以漢文字的三要素——形、音、義為基礎,利用一字多義、多字同義、一字多音、多字同音和字形等特點,構成底面回互其辭的一種文字遊戲。古時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夜把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故稱之為“燈謎”。
作為中國民間獨有的文娛活動,燈謎不僅讓元宵節有了滿滿的儀式感,它也是非遺大家族中的一員。廣東汕頭的澄海燈謎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四川成都的新津燈謎、安徽合肥的廬州燈謎等也跻身市級非遺項目,作為燈謎發源地之一的南京燈謎也正在以申遺為契機,積極推動這一民間文學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南京的謎事,至少可追溯到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文心雕龍·諧隐》寫道:“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隐,化為謎語。謎也者,廻互其辭,使昏迷也。”而這個關于“謎”字的第一次文字記載,是劉勰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定林寺中寫成。記錄古代謎事最多的劉義慶《世說新語》,也是在南京完成的。清朝《燈影錄》是目前唯一能見到早年出自南京的燈謎書,收謎約330條,謎目亦較多。夏仁虎的《歲華憶語》也記下了南京新春打燈謎的盛況:“文人學士,暇時制為謎,新春鮮事,則張條于衢,曰春燈候教。萬頭攢動,聚影一燈,忽然有悟,高聲請問,則群耳傾注,或拍手狂噱,此遊戲之近雅者。”
“南京燈謎具有燈謎和謎語的共性,其内容和形式在藝術、民俗學、語言學及文學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市職工燈謎協會會長蔡鳴說,當代南京燈謎從1952年算起,距今已有70年曆史。南京職工燈謎協會成立于1989年10月,發展至今有骨幹成員30多人,平均年齡50歲以上,年齡最大的已經快90歲了,年輕人較少。
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南京燈謎以中國漢字“形”“音”“義”三要素之複雜變化為依托,對謎面、謎底固有含義進行别解演繹,對詩文原有意境進行巧妙置換,從而産生引人入勝的奇異效果。同時,南京燈謎還特别講究一個“趣”字,本地的曆史名人、地名、詩詞歌賦、成語以及方言等也常被引入燈謎創作中。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南京謎人新創的“七賢聚竹林,唯獨少子期(打一個奧運口号)”,謎底是“一起向未來”。因為向秀(向子期)是竹林七賢之一,竹林七賢與南京也頗有淵源,謎底别解為“大家一起來了,但向秀沒有來”。謎面中的“子期”和謎底中“向”是等意的,這種創作手法中燈謎中叫做“借代”。此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南京燈謎也有了以白居易詩《二月二日》中的兩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為謎面,“春苗行動”為謎底的佳作。
43年前,在南京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九城市燈謎會猜”記錄下南京燈謎輝煌的一筆。這是全國首次舉辦的燈謎會猜,來自上海、沈陽、長春、蘇州、溫州、南通、廈門、漳州和南京九地的燈謎愛好者齊聚一堂。雖然會期隻有4天,卻對此後全國燈謎活動的蓬勃開展産生了很大影響。漳州中華燈謎藝術館還專門贈送銅牌給南京,上書“中華謎都”四個大字,留下佳話。
近年來,全國的燈謎活動相當頻繁,其中尤以廣東、福建、江蘇等地開展得最多。南京的燈謎活動雖然沒有蘇州、南通兩地多,但南京謎人在謎書編撰、論文寫作、會刊編印、團體比賽、個人猜射等方面屢有成就。蔡鳴憂慮的是:“南京謎人年齡不夠年輕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着沖擊,具有一定程度的瀕危性。為了不使南京燈謎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消失,我們有責任将它傳承下去。”
2017中國·張家港香山梅花節——長三角城市謎會期間,南京隊懸謎征射場景。
2021年10月,南京隊參加2021年長三角地區暨運河城市燈謎邀請賽獲團體賽銅獎
如何讓燈謎文化曆久彌新?繼2018年成為南京市秦淮區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後,南京燈謎又開始積極申報市級非遺。“推動南京燈謎申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護好燈謎這份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遺産。”
至于怎樣讓南京燈謎走得更遠的問題,蔡鳴認為,除了政府和社會層面的支持外,還離不開年輕的面孔。“南京燈謎的傳承和發展要從娃娃抓起,除了進一步推動燈謎進校園,向中小學生普及外,還可以用好自媒體等新載體,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南京燈謎。”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陳潔
編輯: 姚依依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