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秉承孔子遺教的心得,指出“外王(用)”之學的“為政”大道。也就是從宋儒開始,認為《大學》、《中庸》,便是“帝王學”,是“治國平天下 ”的大經大法。用現代語來說,它就是“領導學”的大原則。可是,本段的内涵,也不免有時間 (時代)、空間(地緣)的局限性,須要“慎思、明辨”清楚,不可隻像宋儒的某些理學家的觀點一樣,認為隻要《大學》、《中庸》和半部《論語》就可治天下了,那便會成為笑話。如果真是這樣,倒不如假借子路的幽默話說“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而後為政”,以及孟子的感慨所說“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隻靠天才和命運就可以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現在為了探讨的方便,姑且把這段原文分列為六節,等于是六個要點,然後再來分别理解。
但是,必須先要了解一個名詞的問題,即周朝當時所謂國家的“國”字。在周室“分封建國”的體制下,所有諸侯們的治地都叫作“國”,或自稱為“邦”。所謂“天下”的一詞,才是等于後世和現在一統中華“大國”的代名詞。《大學》原文所稱的“天下”,也就是這個意思。當時是以姬周王朝為所有諸侯邦國的共主。周王朝所統領的人民和土地,便稱謂是一個“天下”,并非等同于現在的世界,或整個地球的觀念,不過,我們也需要知道,在周秦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的文獻書籍上所講的“天下”,也有同于現代世界觀的地方,尤其是漢儒所分類以後的道家遺書,并不少見。例如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便說“天下有九洲”。我們“中國”隻是“九洲”中的一洲,稱為“赤縣神洲”而已。所以當時的人,認為他的說法很“怪誕”。換言之,認為這是古怪的、不實的說法。
到了十五世紀以後,由于天文、地理和其他科學的發展,世界上的人類,漸次知道了地球上有八大洲,這便與兩千多年前鄒衍所說的隻差一洲了。如果再拿《山海經》和中國上古神話來作比較研究,也許是上古以來,地球上的地質,經過時間的變化太大,洲和洲之間發生了分裂和重新組合,因此少了一洲,那就不敢随便否定鄒衍所說的話是否“怪誕”了,這便是科學的精神,不可盲從附和。
明白了這些資料以後,就知道《大學》中的“平天下”觀念,實質上是以當時周室王朝所統一的整個“中國”而言。假如我們擴而充之,視為可以用來指整體人類的“理想國”,或“世界大同”的觀念來說,我想,曾子也絕不想保留著作權,大家都可以随便自由取用,隻怕“言者無心”,但恐“聽者有意”,反而自生争議而已。
——恭錄自《原本大學微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