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為何由原子構成的世界如此不同?
需要到原子内部,詳細解讀原子的結構。
人們一度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基本粒子,不過随着人類觀測水平的不斷提升,科學家們發現原子并非最小的粒子,原子本身也有自己的結構。
如今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那麼原子核和電子之間到底是如何共存的呢?
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科學家卻花了好長時間去探索。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表明,電子在原子核外圍繞原子核旋轉,好像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
不過電子在運轉的過程中會輻射電磁波,損失能量,最終應該會墜落到原子核上。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
接下來波爾提出了電子躍遷模式,電子隻能從一個能級躍遷到另一個能級,而不能位于兩個能級之間,而且電子隻能吸收特定的能量才能發生躍遷。
不過波爾的理論隻适用于氫元素,在更大序數的元素上,會出現較大誤差。
而物理學家泡利提出了颠覆性的概念:泡利不相容原理,由此解釋了小小的電子為何能導緻如此大的不同。
泡利不相同原理是這樣的,他在波爾的電子躍遷理論基礎上又增加了一點:原子核就像一棟樓的最底層,而電子就位于每個樓層。
泡利不相容原理表明,每個樓層最多隻能容納一定數量的電子,如果想給原子再增加一個電子,就必須尋找新的樓層,看看那裡是否有空缺。
這種方式,就意味着一個小小的電子就可以導緻原子的外形發生本質改變,同時,不同的外形反過來又會影響原子自身屬性,以及與其他原子結合之後的性質!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成為了現代化學,生物學的基礎。該原理向我們诠釋了為何世界如此豐富多彩。
同時,泡利不相容原理再次颠覆了愛因斯坦薛定谔等人的經典力學。不過稍有遺憾的是,泡利本人隻是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并沒有解釋為什麼會有那種原理。這也說明量子力學還有更深的東西等待人類去挖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