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08:34:30

文/顧無

【引觞漫談】

提到《塞下曲》這個名字,大家腦海中第一首反映出來的詩歌是誰的呢?

是李白的“曉戰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将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李益的“莫遣隻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還是王昌齡的“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1

大家可能也都發現了,塞下曲的體制往往短小精悍,五言四句即成一篇。這可能與塞下曲這類體裁所要表現的氛圍和情感有關系。

邊塞景色凄厲苦寒,戰事則更是殘酷而迅疾。這也就注定了寫邊塞的詩歌不會有舒緩的節奏和低沉的情調。無論篇幅的長短,邊塞詩給人的感覺往往是或雄渾或悲怆,都是一種很大,很激烈的情感。而在節奏音律上,則是跌宕起伏,短促急切,唯有這樣的處理方式才能表現出邊塞的特點。

絕句的要義在含蓄,20字短短幾筆的勾勒,要将邊塞的特點或者一個特定的事件傳達給讀者,這是很看文學功力的事件,所以能寫好邊塞詩的幾位,都是唐代有盛名的詩人。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2

【臨其詩境】

今天來看王昌齡的塞下曲,他的塞下曲有一點特殊,就是摻雜了議論。一般情況下,唐代的詩歌裡,尤其是盛唐的詩歌,摻雜議論的詩歌并不多見,反而是以抒情言志為主,這也是詩歌的當行本色。

主要是那時候盛世太平,其實也沒什麼要議論的東西。可是在邊塞上,關于戰争正義性和必要性的辯論則是一直存在的。王昌齡此詩,也是借由邊塞景色,抒發自己對于戰争的看法。

根據《唐書·王晙列傳》的記載,公元714年,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将軍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後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後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

這一次戰役,也就是下文中将要提到的“長城戰”,從這裡的記載看,這是唐朝對邊戰争的又一次大勝,王昌齡對于此次大勝又持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一起來看他的詩吧。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3

【經典原文】

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4

【條分縷析】

這首詩寫的是戰争,可是通篇除了“長城戰”三個字,再沒有任何字眼提到戰争本身,而是通過不同的側面,邊塞景色以及戰争的後果來烘托作者對于戰争的看法,這樣的手法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

第一句寫行軍,大批的軍隊馬匹渡過了洮水,奔向目标而去。“秋”字點名了時令,中原的秋天是秋高氣爽,而邊塞的秋天則是秋水如冰,秋風似刀。通過這樣一個潛在的對比,邊塞的苦寒特征随之出現。

第二句寫遠望,平坦的沙原,太陽還沒落下去,借着夕陽微弱的光輝,已經能夠看到臨洮城的輪廓。臨洮是著名的四戰之地,這裡被詩人用作了戰争的代名詞。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5

第三句寫後人評價,昔日的那一場大勝,人們都在誇耀着功績,贊賞戍邊的士卒意氣之高。

第四句很精妙。不直接寫詩人自己的觀點,面對衆人的誇耀,王昌齡并不出言反駁,而是将目光聚焦到了戰争的遺迹上。

黃塵連天,埋沒今古;白骨縱橫,雜于蓬蒿。

王昌齡所有邊塞詩(王昌齡的塞下曲)6

為什麼古人看到古戰場會有很深刻的感觸,我想這最後一句能夠給我們答案。

同樣,這也是對上句“鹹言意氣高”的回應。看看戰争帶來的苦難後果,我們還能夠心安理得地耀武揚威,支持戰争嗎?

并沒有明确的議論字眼,可是詩到此處,作者的觀點已經清晰而透徹。不僅如此,由于運用了具象的事物,說理的信服度更高,給人的精神震撼也更強,堪稱一流的議論說理作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