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皇家用什麼語言

皇家用什麼語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0 17:08:20

皇家用什麼語言?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均屬于明清皇家建築,其建築匾額、屏門上多有書法大字,或用于解讀建築名稱和功能,或用于表達古代帝王的心境這些大字的書寫風格多屬于楷體,筆畫工整、規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筆,或缺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體字明顯不同,似乎為“錯字”那麼,這些皇家建築為什麼會出現“錯字”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皇家用什麼語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皇家用什麼語言(皇家為何出錯字)1

皇家用什麼語言

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均屬于明清皇家建築,其建築匾額、屏門上多有書法大字,或用于解讀建築名稱和功能,或用于表達古代帝王的心境。這些大字的書寫風格多屬于楷體,筆畫工整、規矩有法度。然而,有些字或添筆,或缺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正體字明顯不同,似乎為“錯字”。那麼,這些皇家建築為什麼會出現“錯字”呢?

“門”字不帶鈎,原來是怕火

按照楷體的書寫慣例,“門”字須帶鈎。然而大家去故宮參觀時,會注意到很多宮門匾額的“門”字并不帶鈎,最後一筆豎直而下即完成書寫,似乎為“錯字”。以紫禁城中軸線各宮門為例,無論是前朝的午門、太和門,還是内廷的乾清門、坤甯門等,其匾額上的“門”字均不帶鈎。這些“門”字之所以被“錯”寫,其原因多與紫禁城防火避諱相關。

從科學角度講,建築匾額上的“門”字是否帶鈎,與建築本身是否着火不存在任何關聯。然而據清代學者俞樾所撰《茶香室叢鈔》卷十六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玉牒殿某次遭受火災,火勢蔓延至殿門。有大臣向皇帝禀報,說是因為殿門匾額上的“門”字帶鈎才招緻火災。于是皇帝下令摘下殿門的匾額,扔到火裡燒了,玉牒殿的大火很快被撲滅了。此後的明朝,無論是南京還是北京的宮城城門,其匾額上的“門”字都不帶鈎。

另據清代學者倪濤所撰《六藝之一錄》之卷三百六十一及馬撲《談誤》卷四記載,明代書法家詹希源在書寫南京太學集賢門匾額時,将“門”字帶鈎,自認為可顯筆畫遒勁。不料明太祖朱元璋看後大怒,認為這一鈎阻擋了聖人賢士發展之路,于是下令把“門”字的鈎削掉,并将詹希源處死。

“門”字不帶鈎是否真的可以避免火災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紫禁城最早的火災發生地點就是午門。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所撰《萬曆獲野編》卷二十九記載,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元宵節,午門外舉行鳌山燈會,不料有爆竹引燃鳌山,進而使午門着火,負責指揮救火的都督馬旺被火燒死。

而午門内的太和門在曆史上數次遭受火災,其中光緒十四年(1888年)的火災最為嚴重。據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軍機處錄副奏折之《審訊貞度門值班官兵供情》記載,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貞度門(位于太和門西側)值班的兩名護軍将洋油燈挂在貞度門的東山牆後檐柱上,燈火烤着了柱子,引發大火。火勢很快向東蔓延,燒毀了太和門、昭德門及相鄰的多座庫房。

“光明昌盛”與“仁德大隆”

故宮儲秀宮區域的前殿為翊坤宮,翊坤宮大門内有屏門一座,上書“光明昌盛”4個大字,其中“明”字多一橫、“盛”字少一點。很多網友認為這兩個字寫錯了,并認為原因在于“避諱反清複明”。另外,故宮皇極殿、慈甯宮均有“仁德大隆”的匾額,有人認為“德”字的“心”上面少一橫,也寫錯了。

“光明盛昌”“仁德大隆”出自西漢哲學家焦贛所撰《焦氏易林》卷第三“日月相望,光明盛昌,三聖茂功,仁德大隆”。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君主治理的國家繁榮,因而有很高的功德。皇極殿内的“仁德大隆”為慈禧書寫,且與“光明盛昌”有着相似的書寫風格。根據金易、沈義羚所撰《宮女談往錄》之“儲秀宮與體和殿”記載,慈禧好大喜功,住在儲秀宮區域時,常常把自己和乾隆的功績類比。不難推測,“光明昌盛”這幾個字很可能也是慈禧寫的。

慈禧擅長書法。晚清文學家徐珂所撰《清稗類鈔》之“藝術類·孝欽後善書畫”章節,提及慈禧書法很好,而且喜歡寫大字。美國畫家凱瑟琳·卡爾所撰《禁苑黃昏——一個美國女畫師眼中的西太後》第十五章“皇太後的文學趣味與才能”中,寫到了“太後賜給臣下最珍貴的禮物之一,也是被臣下視為珍寶的,是她親自寫在卷軸上的單個大字。”“她的字是有名的,據說跟中國最好的書法家不相上下。”

“明”字多一橫,屬于我國古代的異體字。異體字與正體字有着相同的含義,但偏旁或筆畫不相同。南京明孝陵、成都武侯祠石碑及王獻之的小楷書法《洛神賦》,其中的“明”字都多一橫。另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玄秘塔》中的“明”字均用“目”代替“日”。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所撰《說文解字》之卷七上載有“明,照也,從月,從囧”,意即“明”由“囧”與“月”組成。“朙”在漢字隸變後,變成“眀”。類似的,“盛”字異體書寫風格在清代以前已出現,如北魏神龜二年(519年)賈使君碑刻寫的“盛”同樣少一點,而唐代書法家李邕書寫《雲麾将軍碑》中的“盛”字,其上部的點号巧妙地與橫線融為一體。

此外,“德”字少一橫,亦屬于古代書法家的異體字書寫風格。如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聖教序》、柳公權書寫的《玄秘塔》、北宋書法家米芾書寫的《離騷經》,其中的“德”字均沒有一橫。這樣看來,慈禧書寫的“明”“盛”“德”等異體字,并非錯字,而是其書寫風格的體現。

避暑山莊的禦筆“差錯”

位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前身是熱河行宮,為清代皇家園林。康熙于十六年(1677年)在熱河巡查時,發現這裡的氣候條件不僅适合避暑,而且有利于讓蒙古四十八旗王公有機會觐見皇帝,因而下令建造一座行宮。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這座行宮已初具規模。随後,康熙題寫“避暑山莊”匾額,命人将其懸挂在正宮内午門中門上方。“避暑山莊”四個大字筆法渾厚,遒勁有力,可謂書法中的精品。其中“避”的“辛”字多了一橫,有人戲稱這個“避”字為“天下第一錯字”,因為這是康熙的禦筆;還有人認為這個“避”字是康熙故意寫錯的,是為了避諱“逃避”之意。

筆者認為多了一橫的“避”字并非康熙寫錯,而是屬于康熙的書法風格。我國古代楷體書法的“避”字,其中“辛”字多一橫這種現象并不少見。如唐代書法家顔真卿書寫的《有唐茅山玄靖先生廣陵李君碑銘并序》、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書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書寫的《東方朔畫像碑贊卷》等,其中的“避”字都多了一橫,與康熙寫法一緻。

康熙自幼學習書法,是個大書法家。據《聖祖仁皇帝聖訓》卷五記載,康熙于四十三年(1704年)七月十七日,召集翰林、大學士等官員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即朕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由上可知,康熙酷愛書法,長期臨摹書法大家筆法,使得自己的書法達到了“寫得又快又好,從沒有錯字”的水平。因此“避”字多一橫,并非康熙故意寫錯,而是屬于書法界的“添筆”,是異體字的一種。

明清皇家建築中“門”字被寫“錯”,屬于避諱行為,是古代生産力水平較低條件下的一種唯心觀點表現形式。對于今天的公衆而言,這是解讀紫禁城防火曆史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而對于“明”“盛”“德”“避”等“錯字”而言,其“添筆”或“缺筆”是我國古代漢字異體字的表達方式,異體字的巧妙選用,是書寫者内心情感和審美價值的反映,更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魅力的體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