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乍暖還寒時節,最難将息”句有多種解釋。有說詞作于暮秋時節,天氣漸入寒冬,但有時也會回暖,因而“乍暖還寒”應是“乍寒還暖”的語誤,而“乍暖還寒”則是初春時節的氣候特點。又有說詞雖寫的是暮秋,天氣變化的大趨勢是“乍寒還暖”,但在這首詞裡,詞人寫的卻是一天之中氣溫的變化。上午天暖,至晚天又轉寒,故說“乍暖還寒”。
這兩種解釋,都有些牽強。前者說詞序有誤,無根無據,詞作流傳上千年,若是詞序有誤,流傳中早就颠倒了過來。後者是強作解人,因為“時節”顯然指的不是一天,而且季節,所以将此解成一天中變化,更是為難而解的皮相之談了。
其實解詩者應當注意的一個現象就是,大多數閱讀者并沒有因此而感到閱讀上的障礙,在他們的感覺中,“乍暖還寒”就是“忽暖忽寒,冷熱無常”之意,這是換季節時的典型氣候。至于詞序的颠倒,更有可能是古漢語中有“互文”,可作“乍暖還寒”,也可作“乍寒還暖”,詞人在這裡不是強調天氣寒暖的先後之序,而是要說明天氣寒暖的先後無序,變化無常。還有一種可以是,李清照好口語入詞,“乍暖還寒”在當時有可能是俗語,無論什麼麼季節,隻要天氣“忽暖忽寒,冷熱無常”,就都可以用這四個字來表示。生活中的語言遠比書面語言更鮮活,更豐富,更模糊,更多義,是不可以冬烘先生似地作膠柱鼓瑟的诠釋的。
【本文作者:徐景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