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到底是民俗節還是24節氣?其實,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因為混淆過後而将錯就錯的法定節日,也是唯一一個民俗節日與24節氣糾纏不清的法定節日。這個節日很特殊,是所有傳統節日當中沒有固定日期的節日,也是民俗節日與24氣象節重合的節日。
我國現行法定年節假日标準為11天,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根據2013年《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4号),具體為:新年,放假1天(1月1日);春節,放假3天(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清明節,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勞動節,放假1天(5月1日);端午節,放假1天(農曆端午當日);中秋節,放假1天(農曆中秋當日);國慶節,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根據公曆制定的節日有新年(即元旦)、勞動節、國慶節,而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根據農曆定的具體節日日期,被稱之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
其實傳統節日還有七月七乞巧(七夕)節、九月九重陽(敬老)節,以及正月十五元宵(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十二月三十(二十九)為除夕。所有的傳統節日聯系起來,其實深藏傳統文化思想。不難發現,所有傳統節日的日期都是奇數。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人間為陽,地府為陰,奇數對應陽,所以,所有人間節日的日期均為奇數。而數字當中,九為最大,所以重陽節九月九日為老人節。
有意思的是,春節是一月初一、端午是五月初五,加上七夕七月初七及重陽節九月初九,都是在日期與本月數字相同,這種月日數字相同的節日傳統,怎麼會少得了重要節日清明節呢?其實,傳統節日中的清明節,就是農曆三月初三。三月初三早在漢代就定為節日,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而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并且,因為人文初祖黃帝就是三月初三出生,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三,後代沿襲至今,也稱古清明,三月初三就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一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這些特定日期的數字都是奇數,古人認為是陽數,都屬于傳統民俗節日。
而現在法定節日當中的清明節,是24節氣的清明,這個日期不是固定的,一般是在公元曆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也是所有法定節日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固定日期的節日,是民俗與節氣的融合節日。這個節日,既是緬懷先烈、祭祀祖先莊嚴肅穆的節日,又是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