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
在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于當地時間9月8日逝世後,雖然不少英國人都在悼念他們享年96歲的君主的離世,但也有一些西方學者把目光投向了她遺留下來的一個充滿争議的遺産:英國的王室制度。
其中,研究英國曆史和世界曆史的美國哈佛大學知名曆史學教授馬娅·亞桑諾夫,就給美國《紐約時報》撰文一篇,談及了她對英女王逝世一事的看法。
這篇文章的标題是:哀悼女王,而不是她的帝國(Mourn the Queen, Not Her Empire)。
不過,由于這篇文章相當長,耿直哥這裡僅簡單介紹一下文章的大緻内容。
簡單來說,亞桑諾夫的這篇文章大緻可以分為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亞桑諾夫先是在英國曆史的大背景下,客觀地回顧了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并肯定了她在位期間取得的一些成績,認為這位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是值得人們悼念的。
(截圖來自亞桑諾夫在《紐約時報》上撰寫的文章,下同)
不過,在文章的中間部分,亞桑諾夫話鋒一轉,開始講述起了自伊麗莎白二世繼位以來,英帝國被她的個人光環所遮蓋住的黑曆史,比如上世紀中葉馬來西亞、肯尼亞、塞浦路斯、也門等英國前殖民地的“總督”對當地獨立運動的血腥鎮壓。
這位曆史學教授表示,由于這些英帝國的黑曆史很多都被殖民地的官員們給銷毀或封存了起來,所以很多英國人自己也不清楚這些事。一些英國政客和社會活動人士雖然曾公開過這些黑曆史并譴責過英帝國的暴行,但也未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至于英女王是否知情,亞桑諾夫這裡給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或許永遠不會知道女王是否知道這些以她的名義犯下的罪行”。
在第三部分,亞桑諾夫又将視角投向了21世紀,指出英國王室與新千年也越發地格格不入,比如英國的社會和文化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有色人種也越來越多,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是7名英國人裡就有1人是有色人種,可英國的錢币上卻仍然隻印有這位白人女王的頭像。又比如越來越多的英國前殖民地開始要求英國為之前的殖民罪行做出賠償,一些英聯邦國家則人心思變,有的幹脆公開宣布要走共和制的道路,與英國王室決裂。
而在談及英國自脫歐以來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時,亞桑諾夫更認為英國女王的長壽反而令内憂外患的英國更容易陷入對“第二個伊麗莎白時代”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及對英帝國時期的懷念。英國自脫歐以來的首相也在迎合着這種情緒,從約翰遜到特拉斯都在鼓吹着諸如“全球英國”(Global Britain)這種帶有對英帝國時期眷戀意味的政治口号。
“現在她走了,英國帝國主義的王室制度也必須終結了”,亞桑諾夫在文章的結尾處寫道。
她還認為,繼位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應該從将英國王室授予傑出人士的“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改名開始,讓英國王室做出真正順應曆史的改變,大大減少以前那種奢靡的王室盛典,讓王室逐漸向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那種更加平民化、象征性大于實際意義的王室轉變。
“這将一個值得慶祝的結局”,亞桑諾夫寫道。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亞桑諾夫的文章并不是在攻擊伊麗莎白二世,而是在客觀肯定伊麗莎白二世的同時,提出為什麼英國王室已經不再适合這個時代,可這篇文章還是深深刺激到了英國網民的情感。在境外的社交網絡上,大量英國網民就對此文表達了強烈不滿,認為亞桑諾夫在伊麗莎白二世剛去世不久就寫出這樣的文章,是對逝者的不尊重。
一些英國的保守派網民還認為立場偏自由派的《紐約時報》是“故意”用這樣一個文章來惡心伊麗莎白二世的。這些人甚至還給英國的殖民主義進行辯護,說恰恰是英國的殖民才令許多殖民地得到了“高度”的“發展”和“進步”。
但也一些網民很認同亞桑諾夫這篇文章的觀點,并認為這篇文章值得一讀。
不過頗為搞笑的是,當《紐約時報》中文網在9月13日晚間将這篇文章進行了摘編和翻譯後,一些海外的中文賬号也紛紛跳出來攻擊起了該報。而且他們中不僅有人也在為英國的殖民主義進行辯護,甚至還給《紐約時報》以及文章的作者亞桑諾夫扣上了一個“通共通中”的帽子。
這大概就是“皇帝不急,(外國)太監急”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