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好 父 母 的 路 上,不 斷 成 長」
◆ ◆ ◆
本文為公衆号“積木育兒”(jingguanyuer)
原創文章,轉載已獲授權
聲音 | 文武貝
提起“童年傷害”,我們印象中也許就是那種明确的身體虐待,或者明顯的忽略(生而不養;大量缺席)或者高強度的控制(過度嚴苛的管控和監督)。
然而,除了你所知道的傷害形式,還有很多傷害的形式很隐蔽,但是依然可能給孩子帶去羞恥感,給他們的自信自尊造成極大的打擊。
最關鍵是,這些隐形傷害是日複一日、頻繁出現的,它會一點點累積傷害。所以,影響力一點兒不比明顯的身心虐待傷害小。
冷暴力
排名第一的傷害,就是冷暴力。簡單說,就是在孩子言行不合自己意願的時候,直接收回感情。
必須承認,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奏效所以很多父母會用。孩子非常依戀父母,被拒絕會讓他們感覺到痛苦,從而收斂自己的行為。
但是,傷害也是巨大的。
我的童年就曾深受這種“冷暴力”之苦。
我的母親在旁人看來是很賢惠很溫柔的那種。但是每次我犯了錯,她就會撤走情感,不說話,面色陰沉。
她的疏遠輕易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依賴和渺小。為了不失去媽媽的愛,我會開始變乖。變得學會看臉色。
哪怕後來成年了,這些影響依舊在。
我花過很多時間,去調整我在人際關系中,特别是在親密關系中的那些讨好,以及動辄小心翼翼擔心失去關系的傾向。
也有孩子不是選擇變乖,而是鬧騰得更兇。他們甚至會企圖去跟媽媽撕扯。
如果你仔細聽,孩子的那個兇和鬧騰裡頭,是有恐懼的。
因為你的情感撤離,會讓孩子直接體驗到:“我是不好的,媽媽不想要我了。”
太可怕了。
冷暴力造成的最危險的後果是,孩子最終會懷疑,父母是否完全可靠。時間久了,孩子的安全感會受到傷害。
那麼怎麼避免呢?
當你不接受孩子某個行為時,請明确告訴孩子:我并非不喜歡你,我隻是不接受你的某個特定行為。
孩子從而才能夠安心,并且據此調整自己的不當言行。
對孩子表達出貶低、
蔑視和居高臨下的言行
很多父母愛說這樣的話:
你這麼大了還哭羞不羞?
你怎麼不能學學XXX,人家比你懂事/學習好/會說話/勇敢/成功……多了
這是明顯的言語上的貶低。
也有時候,不需比較,你的言行也會輕易傳遞出你對孩子的輕蔑和貶低。
我一個朋友就曾回憶說:
我小時候,我的母親就看不起我。大部分的時候,她都會用一種懷疑的神情看着我,你在幹嘛呢?那種神情讓我無地自容,好像自己身上有嚴重的問題。
很多父母并不會這樣貶損孩子,但是出于愛護孩子或者減少麻煩的目的,他們同樣會挫傷到孩子。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堅決不用他那個不鏽鋼的飯碗吃飯,要用和大人一樣的瓷碗。我當時隻覺得他調皮,勉為其難滿足了他。
後來看到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說的這樣一句話,才恍然大悟:
你真的認為塑料餐具的發明,是為了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滿足孩子的能力嗎?
……其實是我們對孩子能力的貶低,無意中阻礙了孩子去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
原來我們以為很自然的事,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貶低,隻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弱小。
為了不打碎碗,我們很多時候選擇了去打碎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那麼如何做才能避免這種不必要的傷害?
答案是,對孩子抱有起碼的尊重。如果可以,多聽聽他們的心聲,允許他們去在細小的生活點滴中,有機會去體驗到:我可以,我很棒。
吓唬孩子,哪怕隻是玩笑話
之前看過一個話題:哪一刻你覺得傷了孩子的心?
其中一個故事就是父母反思,自己一個玩笑話,給孩子帶去的影響。
事情大約是這樣的。
夫妻倆帶着孩子一起在酒館裡吃飯。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碗。妻子順口說,好了,你惹事了。
丈夫也附和,嗯,這碗很貴的,我們賠不起,可能要把你壓在這裡作為賠償了。
小孩一聽,吓得開始癟嘴。眼看着情緒開始失控。終于憋不住哇地哭起來。小小的身體哭到直發抖。
家長一看,哎呀孩子給吓成這樣呀,心疼壞了。
于是趕緊說,沒事沒事,跟你開玩笑的,那個碗不值錢,我們賠得起。
孩子這才半信半疑,慢慢停住了抽搐。
早知如此,何必呢?
也有不少父母吓唬孩子,是為了讓孩子變乖。
他們往往會出于焦慮,通過“吓唬”去向孩子誇大生活中的危險。
我就見過一個奶奶在帶孩子的時候,監護孫子玩耍的過程令人歎為觀止。
别跑太快,會磕到!
不要碰那個,髒,會生病的!
不要跳,會摔傷的!
你再不聽話,妖怪/大灰狼/警察叔叔……會來帶走你!
通過吓唬孩子的方式讓孩子變乖,讓自己省事,是很常見的育兒方式。
短期内這種方式會有用,但孩子之後的發展會證明你是錯誤的。
孩子有可能變得膽怯,也有可能會通過更加出格的行為,去刺激你的擔憂和焦慮,以對抗你的過多幹預。
怎麼辦呢?永遠記得,吓唬不能讓孩子變好。你播種的是恐懼,收獲的也隻會是恐懼。
所以,有話咱好好說。另外,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做好孩子的後援即可。
隐形的身體威脅
我們都知道“打孩子”的暴力方式會傷害孩子。但是有一種父母,他們雖然沒有直接施暴,但他們的行為卻跟暴力沒什麼兩樣,心理學上稱之為:“符号性暴力”。
比如下面這些行為,你可能用過,或者正在用。
包括很用力地摔門,憤怒地踢牆,扔家具等物品,損壞孩子珍視的物品,或者威脅要損壞孩子的物品。
另外還有這些程度比較輕的,比如在孩子面前揮拳頭,手持棍棒做出要揍他的架勢和表情。
或者隻是指一指棍子,腰間的皮帶,或者站在孩子旁邊,自帶黑壓壓的氣場,脅迫孩子做事等,所有這些其實都隐含着身體虐待。
一位網友說,她小時候,家裡專門有根棍子,不是用來打她的,是用來吓唬她的。
長大後她還記得那根棍子的存在,以及當時的那個恐懼感。
她媽媽倍感委屈,說,我都沒動過你一根手指頭!
我理解這位朋友的感受。棍子的确是沒落在她身上,卻早就無數次落在了她心上了。
所以,要避免這一種傷害,最好的辦法也許是,父母在盛怒的當下,選擇離開,自己單獨待一會兒,處理好情緒了再去跟孩子交流。
而不是任由自己被情緒挾持,做出一些負氣的動作,和具有威脅孩子意味的行為。
說話太多
很多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并不采取行動,他們隻是說話。
我就見過一個媽媽在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頻繁地給她女兒下指令:
你坐直了!
換用這支筆吧,你那支筆看起來不好用啊。
把書放這邊不就好了?
怎麼這麼粗心,再看一遍,這個題目是這樣做的嗎?
……
适當提點孩子是可以的。但是這位媽媽有些過了。
她一定認為,自己的指點和勸告,會引起孩子的重視和認真的思考。其實不然。
她的努力隻會打斷孩子獨立的思考,讓孩子不再認真,并引發對抗。
長期以往,孩子要麼反應遲鈍,要麼變得浮躁,憤怒。
我知道,其實很多家長不停地說呀說,是他們愛孩子、關心孩子的表現。
一位家有青春期男孩的媽媽就曾經非常不解。她傷心地說,我愛他關心他,好心好意提醒他,他怎麼能對我那麼兇?
她說的,其實無非是“要收拾幹淨房子呀要整理書包呀快起床吃早飯呀快點收心學習……諸如此類”。
然而,她不知道,每日重複的提醒是很容易令孩子惱火的。而且父母的過多指點,隻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損壞他實際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話反複不起作用,那麼你應該做的就是,少說話,多思考。請記得,語言是為了鼓勵和幫助,而不是讨人煩和抑制。
最後想說,今天的文章,我們指出父母的錯處,并非為了指責和控訴,而是為了改善不足。
養育孩子的确是一個非常複雜和具有挑戰的過程,但好消息是,我們永遠可以通過學習和覺察,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
願你我一直在路上。
洗馬君說
李賽男,聲音教練。樂嘉、六小齡童、《奇葩說》團隊等名人演講會指定主持人。曾任電台節目主持人、新聞主播,線下主持超過1000場。
聲音不好聽、方言腔嚴重、聲音沒有溫度和感染力?李賽男老師的魅力聲音課幫你解決!每天照做即可掌握發聲技巧,使你的聲音更具感染力、色彩更豐富、語言的表現力更強!
長按識别上圖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試聽訂閱課程!
*作者:白芥子,來源于積木育兒(jingguanyuer)。
*主播:文武貝,音樂人,鍵盤手。微博:@文武貝MUSIC。音頻來源于喜馬拉雅賬号:文武貝MUSIC。
以下文章也值得閱讀(點擊跳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