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稱新式武俠劇的《雪中悍刀行》播了。
隻是從“武俠”二字的完成度上看,這部劇離“武”還有些距離。
在頭兩集,武學奇才、容顔絕世的白狐兒臉登場,導演給了她一堆特寫,隻為了襯托出她的“厲害”。
當氣氛營造到位時,她的一系列慢動作又讓人直呼拉垮。
轉身要旋轉。
出手也要旋轉。
而實際ko時,靠的是特效,且宛若水果消消般。
當你以為她要開始發大招時,隻見她一揮手,衆人紛紛倒地。
沒有招式,沒有力道,甚至于全靠觀衆自己想象。
導演給出的解釋是:在傳統武俠裡,寫意高于一切,不必拳拳到肉,級别越高越看不清動作。
可想而知,後面的打戲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不過,這套說辭觀衆是不會買賬的,從播出當晚到現在,關于打戲的吐槽此起彼伏,“打戲差成這樣,還好意思标榜是武俠劇”。
可以說,武俠劇已苦慢動作久矣,而現在又把武俠拍成玄幻,真的是浪費好題材。
确實,武俠劇的核心,便是“武”與“俠”,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早年間,将慢動作發揚光大的,應該是張紀中拍攝的一系列金庸武俠劇。
在人物出場階段,一般采用慢動作定格,在03版《天龍八部》裡,喬峰出場時就在空中旋轉轉圈圈。
但是,到了開打時,确實是拳拳到肉,能聽見拳頭、刀劍碰撞的聲音。
武生出身的修慶,從頭打到尾,空中一字馬、側翻、鯉魚打挺樣樣來。
動作流暢又漂亮,自有潇灑風流的氣度。
李亞鵬版《笑傲江湖》則是傳統寫意武俠的集大成者,快慢結合,一招一式如行雲流水。
綠竹巷打戲,是全篇最精彩的地方之一,任盈盈摔琴而去,令狐沖大殺四方。
黑木崖大戰,讓人看得熱血沸騰,動作利落幹脆,劍耍得賊帶感。
即便當初這一版評分不超過6分,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它已躍上8.4分,從意境到取景、打戲,确實遠勝太多武俠劇。
另外,張紀中另外一部武俠劇《碧血劍》知名度不算太高,可打戲流暢度與《笑傲江湖》不相上下。
袁承志的動作設計靈巧,既有蛇的靈活,又有武林高手的力道。
演員窦智孔輕裝上陣,基本上沒有用過替身,幾乎全部自己上,但最後出來的效果非常不錯。
被诟病鼓風機用過了的劉亦菲版《神雕俠侶》,其實在動作層面不輸現在,總體走飄逸靈動路線。
在玄幻劇《水月洞天》裡,張晉、楊俊毅兩大武英級演員貢獻了一批名場面。
聽說在片場的時候,攝影師常要求他們打慢點,不然畫面都糊了。
硬生生把玄幻劇拍成了純武俠劇,動作甚至都看不清,但卻給觀衆帶來了極緻的酣暢淋漓感。
此劇人均武指,除張晉、楊俊毅外,于波曾是高級保镖、徐少強、鄭佩佩、釋小龍等都是打星出身。
所以,在打戲方面,這部劇可以吊打一批武俠劇了。
而自2010年以後,動作、鏡頭結合特效後,越來越慢,越來越冗餘,去武強情較為普遍。
在于正版《笑傲江湖》、《神雕俠侶》裡,打戲宛若鬧着玩。
手一揮,紅巾滿天飛,又手一揮,人均凍成雪塊,瞬間化為烏有。
這一套慢動作加特效的表現手法,與《雪中悍刀行》不相上下。
這到底是寫意?還是敷衍了事呢?
其實,武俠劇并不缺武指,一些相對冷門的小網劇反而更重視“武”,如漫改劇《畫江湖之不良人》。
演員鄭業成拍這部劇時,差點因為打戲過密而休克。
雨夜激戰,長劍、刀影、雨水,全部動作一氣呵成。
演員自幼學習京劇武生,基本功紮實,動作完成度極為到位。
可惜的是《畫江湖之不良人》因為全部啟用新人,宣傳力度不夠,就算評分8.3,也沒有火出圈。
現在,大部分武俠劇拍成玄幻劇,而玄幻仙俠劇反而有向武俠靠攏。
《琉璃》裡成毅地打戲,大開大合,一看就知道下了苦功。
甚至為了拍好轉圈戲份,演員被威亞吊着轉了N圈。
所幸出來的效果非常亮眼,《琉璃》前期的亮點就在這段打戲。
在幾年前的一部古龍武俠《新邊城浪子》裡,朱一龍也貢獻了出彩的打戲,耍雙刀,動作娴熟。
另外一位演員張峻甯,打戲自帶潇灑氣息,每個動作頗有江湖感。
雖然《新邊城浪子》劇情一般,但從“武”的角度出發,這部劇的分數應該在及格線以上。
常言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準狠才是重點,慢動作隻能作為輔助,而全程慢動作、且動作軟綿綿,那便是敷衍加不用心了。
國内不缺好的武指,那些小網劇都證明了内娛是能拍好打戲的,區别隻在于願不願意拍。
武打場面若隻拍成擺pose,那就直接攤牌:這是玄幻仙俠劇!可别再用武俠二字招搖撞騙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