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絡,隻要輸入“韪書”或“蝌蚪文”幾詞,《百度百科》《辭源》等頁面,無數條彜文書祖阿田可創“韪書”的信息就會躍入你的眼簾。
古籍的述說的更是舉不勝舉。
《舊唐書》:“納垢部酋長之後阿田可隐居半個山,搜集一千八百四十号字母,三年始成,名曰‘韪書’”。
明代《滇略》卷6《獻略》:“阿田可者,馬龍州人,納垢酋之後,棄官隐山谷中,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有奇,名曰《韪書》,爨人至今習之,為書祖也。”
明代《一統志·曲靖府·人物》:“阿田可,馬龍納垢部酋長之後,隐居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書》,爨人至今猶習之,占天時人事亦多應驗。”
貴州《大定縣志》卷十三風土志:明朝“安國亨所譯夷書九則,内載阿田可唐時納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書,即今彜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會意諸義”。
《新纂雲南通志》卷九:“唐阿田可,納垢酋之裔,隐居半筒山修行有道,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字,号曰韪書,爨人至今習之,占天時人事,亦多應驗。”
此外,還有《滇系,雜載》《混一方輿勝覽》《天啟滇志》《景春雲南志》《開化府志》等都有記載。
彜文書祖阿田可。
據天象紀年法,彜族曆史上,分别有多位彜文文字整理者,如乾陽運時代的恒史楚,坤陰運時代的特乍木,人文運時代的呗包舉奢哲等,但阿田可的研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整理,并且進行了規範和延伸。他在前人基礎上創出的《韪書》,含命理、記事、系事、巫祝、堪輿、祿命等,涵蓋了當今收集到的彜文典籍的基本内容,史家公認是彜文教學的範本,記載最廣泛,流傳最久遠。
阿田可,唐代人,正值爨代前期,出身土酋之家,本可承父或出仕做官。可他放棄安樂,淡泊仕祿,三年間,草廬為蔽,隐居于半個山的彜族村,潛心至緻研創彜族文字。
半個山小巷。
半個山,即馬龍月望鄉境内海拔高2416米的藏龍山脈西北側一個緩沖山丘。據說該村唐代前是從村南小山搬遷過來,“搬過山”諧音“半個山”。半個出現在森林茂密,那時必定“世遠人淹”。出身一千多年前盛唐前期豪門望族的阿田可,相對中國整個封建社會而言,應是政治較清明之時。可他棄官不做,到深山老林的彜族山村隐居,以天為蓋,以地為廬,閉門絕世緣,油燭送流年,三年終于完成了這一奇書。因此,阿田可不僅是彜文書祖,且是一位不慕仕途,專注彜族文字事業的文字學家。今天,馬龍被譽為“古彜文發祥地”,既有阿田可研究的不朽成果,也氤氲阿田可高尚的人文精神。
半個山李家大門邊石刻(右)。
半個山李家大門邊石刻(左)。
《韪書》“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與彜文常用文字的數量相等;“文字左翻倒念”,也同老彜文的書寫閱讀習慣一緻。
懷着對阿田可的人品和他做出傑出貢獻的崇敬心情,清代馬龍州廪膳生員杜錦寫了一篇《爨人阿田可論》,專門論述了阿田可創出《韪書》的事迹 :“半個山為龍東偏去城二十餘裡,山水亦秀爽。但人知其為阿田可之鄉,而阿田可之為廬與墓,不可複識矣。世遠人淹,殊堪悼惜……”文中杜錦用一個長長的反問句,贊揚了阿田可打破時代局限,為彜文字做出開創性貢獻的業績,表達了自己對阿田可的敬佩之情:“阿田可獨創文字,不知宗聖,豈其時文教未極覃敷,而經籍之傳未廣欤?抑有見于聖人之文字而效之,以便其族類欤?”
清乾隆年間雲南建水人,舉人、史學家,曾任陝西華陰知縣的張履程先生,他滿懷激情地把阿田可的《韪書》與“倉颉造字”相提并論:“天地之大無不有,陽氣所鐘必非偶。倉颉作字泣鬼神,韪書》一卷治爨人。”這高度贊譽,說《韪書》的實際價值已經超越了文字本身。
從城建所退休回村居住的彜族李祥生這樣說道:“彜文書祖聞名遐迩,到我們村虔誠舉行祭拜儀式的不知多少撥,多少人……”2015年12月的一天,多地彙集的畢摩李映光、陳潤德,黃躍明、畢建明、畢喜和昂志光尋根問祖,在密枝林把五谷、酒、雞蛋、水果等供品恭恭敬敬地擺上香案。主祭李映光雙手舉香過頂,作揖三次,香置香爐,香氣袅袅,銅鈴聲聲,數十祭衆全場肅穆。六位畢摩用彜語齊頌祭文:“吉祥馬龍地,如意月望鄉,幸福半個山。一千多年前,阿田可之祖師,是您創彜文,是您傳彜文。彜家有彜文,黑夜如見燈,彜家的兒女,人人都智慧,個個都聰明……”
2005年10月31日,《阿田可的韪書》被曲靖市政府确認為非遺名錄。
2019年3月,為紀懷先賢阿田可,馬龍區政府于“馬龍首屆櫻花暨美食節”,把“彜文書祖”的神采雕刻在美食街高大的門樓上。
楊增外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