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被稱為一代高僧,他的身上有許多秘密和令人好奇的地方。比如他作為一代高僧為何鐘愛寫情詩?
隻因情詩寫得多,流傳廣,獲得了情詩高僧的稱号。隻是大多數人對于“僧”的了解多是唐三藏那種“四大皆空、清心寡欲”的印象,因而倉央嘉措的人生閱曆在外界看來多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也因為他情詩寫得多、流傳廣,以至于很多人被他的詩歌所吸引之後,突然發現他是一名高僧,反而愈加好奇。
他流傳于世的最為人所知的詩歌有《不負如來不負卿》《問佛》《十誡詩》《見與不見》《誰,執我之手》以及地空、水空、火空、風空的系列詩歌。
從詩歌名字上看,最近這些年估計很多人都聽過,不能說耳熟能詳,至少有那麼一丢丢印象。
他的詩歌被許多人引用過,很容易讀懂,産生共情。下面隻摘抄令人熟知的部分詩句: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顔?
佛曰:那隻是昙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
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
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
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娑婆世界,娑婆即遺憾
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
多數帶着這種殘缺度過一生
隻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
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了擁有它的資格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和有情人,做快樂事
别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
節選的最後那幾句,被香港電影《青蛇》寫進了歌詞裡,頗有幾分禅機。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别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我問佛》
這兩句的引用最近這些年在影視劇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也是倉央嘉措的原句。倉央嘉措的詩作風格和現代靠得很近,流傳廣是有原因的。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十誡詩》
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癫狂;
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誰,撫我之面,慰我半世哀傷;
誰,攜我之心,融我半世冰霜;
誰,扶我之肩,驅我一世沉寂。
—《誰,執我之手》
隻能節選這麼多,倉央嘉措的詩歌風格優美有韻律,若譜曲配合,必是佳作。他的詩歌既有禅機又有世俗的韻味,即使很多人不懂參禅,也大概能懂其中意味。倉央嘉措的詩歌是不可多得的傳唱佳品。
可是如此有才華有悟性的一代高僧倉央嘉措去世卻很早,他是在康熙皇帝命令他趕赴京城途中突然死亡的。對于他的死因,外界是存疑的。那他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麼?
想要搞清楚他的真正死因,先從兩本被稱為史書的書籍談起。
第一本是《清史稿》,這裡面講:
當五世達賴圓寂之後,攝政的桑結嘉措在冊立新一代達賴的事宜上與拉藏汗有激烈的沖突和矛盾。桑結嘉措獨攬大權,冊立倉央嘉措為第六世達賴。
那他是如何力排衆議把倉央嘉措推上達賴之位的?對外聲稱第五世達賴并未圓寂而是入定,在宮殿内居住不願意見任何人,除了桑結嘉措之外,所以桑結嘉措借着第五世達賴的名義冊立了倉央嘉措。
這之後,桑結嘉措就以達賴的名義發号施令,我行我素。先是挑起準格爾和喀爾喀蒙古的争鬥,又挑唆準格爾和滿清政府争鬥,還和拉藏汗内鬥起來。
《清史稿》的斷定是,準格爾和西北幾十年的動亂都是桑結嘉措搞出來的。
接下來的記載是桑結嘉措感到非常惶恐,于是第二年給康熙皇帝發了一封秘密奏折,上面寫:第五世達賴在1682年圓寂,轉世的靜體也就是倉央嘉措已經15歲了。之前秘不發喪是害怕唐古特人發生動亂。現在決定要在1697年對倉央嘉措舉行坐床儀式。希望康熙皇帝不要對我宣揚聲張。
接着桑結嘉措上奏康熙皇帝,讓滿清政府把策妄阿拉布坦控制起來,擔心他讓葛爾丹沒地方可去。就在桑結嘉措上奏後不久,策妄阿拉布坦也上奏參了桑結嘉措一本。讓康熙皇帝控制住桑結嘉措,指控桑結嘉措要搞動亂。
康熙皇帝看了他們兩個人的奏折,感覺他們都居心叵測,講話不可信,于是置之不理。
然後重點來了:康熙44年,桑結嘉措把拉藏汗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處之而後快。所以下毒謀害拉藏汗,隻是沒有成功。拉藏汗進行反擊,桑結嘉措進行還擊。
拉藏汗上奏讨伐桑結嘉措,懇請康熙皇帝冊立他為“翊法恭順拉藏漢”,廢掉桑結嘉措冊立的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尊奉朝廷诏書的人帶着倉央嘉措去京城,在路上,忽然死亡。依據風俗,那些人把倉央嘉措的屍體在路上随意扔掉了。
結尾說:達摩祖師在中國弘揚佛法,有個對未來的指示,說佛法傳到六祖哪裡之時,會發生争搶誰來繼承位置的紛争,因此六祖慧能為了避免紛争不再進行傳承衣缽的儀式。
桑結嘉措和倉央嘉措,第五世達賴和第六世達賴,他們之間的事情和六祖那時發生的一模一樣。這一切都是桑結嘉措的錯,是他獨斷專權假借第五世達賴的名義搞出來準格爾的動亂和拉藏汗之間的内讧。
《清史稿》記載得明明白白,關鍵是這本史書的記載存疑。因為滿清時候,文字獄大興,滿清的史官在記載一些曆史事件的時候是經過篡改的。
代表事件是關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相,明朝留下來的曆史畫像裡面,朱元璋的長相大氣雍容,五官端正,有福相。但是到了清朝那裡的畫像記載,就變成了鞋拔子臉,五官不對稱,看着就吓人。
滿清政府對于明朝的醜化是有目共睹的,他們在史書記載方面,也不是多公正。記載《清史稿》的官員很大程度上是替執政者講話。其實對于準格爾叛亂什麼的,都是基于滿清的視野。可是對于準格爾以及蒙古,當時滿清入關的上位确實有他們的支持。
滿清政府上位之後,對于準格爾、蒙古以及前朝的民族都是打壓态勢,極強的高壓,用盡各種手段遏制其他地區和民族的發展。所以在達賴的冊立以及蒙古那邊的政權發展,是用了很多上不了台面的小動作的。他們之間的糾葛與矛盾,根本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有研究者分析過《清史稿》的記載,他們說桑結嘉措不管專權與否都沒有找到侵占他人土地以及傷害老百姓的行為。總體上看,桑結嘉措頂多是為了保全政權保全西藏,僅此而已。并沒有其他野心。
倉央嘉措被找到的時候,年紀很小,桑結嘉措不可能讓一個涉世未深的人貿然處理大事,所以攝政是必然。挑起西北内亂是為了給西藏争取一點點生存時間和空間。《清史稿》那麼記載并不客觀,而是完全站在執政者的角度給桑結嘉措潑髒水。
對于這種分析,隻能說,雙方所站的角度不同。可能以現在的眼光分析,滿清政府是應該插手并且掌握牢牢的大權的。但是對于當時的準格爾以及桑結嘉措而言,康熙時期,滿清政權并不穩,因為不穩,所以很多事情都沒有形成定論,沒有蓋上章。
既然滿清是在打敗明朝政府的情況下上位的,那麼天下還沒有完全穩定之時,為什麼要乖乖聽話呢?所以其他人其他部族大有可争取的空間,不可能坐以待斃。
另一本書則是《西藏民族政教史》的記載,裡面說:次因藏王佛海與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解辦理,拉桑複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使無可如何,乃迎大師進京請旨。
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斥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艱之時,大師乃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法利生,事業無邊。爾時欽差隻好呈報圓寂,一場公案,乃告結束。
大緻意思是:西藏内亂,康熙皇帝派欽差大臣去調節。拉藏汗不肯從命,欽差大臣隻好帶着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去京城請康熙皇帝裁奪。走到青海那裡,康熙斥責欽差大臣辦事不力,欽差大臣也不知當下該怎麼辦。不知道是該送倉央嘉措去京城還是送他回西藏。倉央嘉措體諒欽差大臣的艱難,于是舍棄名利地位自己周遊世界去了。
倉央嘉措到了印度、尼泊爾等地,欽差大臣為了交差,就上奏給康熙皇帝說倉央嘉措圓寂了。
倉央嘉措出生于1683年3月1号,而他逝世的日期據傳是在1706年10月15号,可是他去世這件事一直存在諸多疑點,沒有一個明确的說法。
他的父母是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農奴。社會地位低下,飽受壓榨。他之所以能夠擺脫農奴的位置,成為一代高僧,并且在曆史上留名,這一切都來自于當時的西藏攝政王桑結嘉措對他的扶持。
是桑結嘉措把倉央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找到了倉央嘉措,從此他走入了曆史的視野當中。這不知道是他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
有人說倉央嘉措隻是桑結嘉措的傀儡。這種說法和《清史稿》的定義不謀而合。但是《清史稿》本身立場就有問題,記載的真實性也有問題,對于這種看法很難給出一個明确的說法。
不論如何。倉央嘉措都不是最終消失在桑結嘉措的手裡,他的最終消失或者死亡和桑結嘉措也沒有直接的關系。倉央嘉措最後的去處是和滿清政府派去的欽差大臣相關的。
假如倉央嘉措的真正死因是必然要被掩蓋的,那麼不論在哪本書裡可能都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真正的曆史答案可能隐藏在曆史的長河當中,而後人已經無從驗證考究。因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就成了一樁曆史懸案。
後世有一個曆史研究者牙含章的探究結果是倉央嘉措并沒有死在青海湖,也沒有死在趕赴京城的半路上,而是被康熙皇帝給囚禁了,囚禁在五台山,最終抑郁而終。這個說法沒有明确的曆史資料去佐證。
曆史的真相很多時候是可以掩蓋的,不是當事人很難搞清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可能有些傳言是真的反而被當做妄言,有一些是謊話反而被當做真相。
藏傳佛教曾經有一位高僧如此評價倉央嘉措。他認為是倉央嘉措,讓人們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讓大多數人感受到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詩歌淨化了許多人的心靈。
南開大學的一位文學教授榮立宇則說,倉央嘉措是藏族文學史上最為傑出的一個詩人,其詩歌作品在藏區流傳三百多年,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倉央嘉措被選為六世達賴喇嘛之後,接受正規的學經修道之路。倉央嘉措雖然有好好學習,但是他這個人的性格和很多高僧不太相同,他有點厭惡清規戒律的繁榮度節,向往世俗的自由。
有人分析,倉央嘉措之所以縱情深色,是因為他隻有六世達賴喇嘛的尊貴名譽,卻沒有掌握實權。對于這種說法很難去考證。倉央嘉措出生于農奴家庭而不是漢獻帝那種帝王之家,他天生不會對權力有極大的渴望。
被選上六世達賴之時,他的年紀還很小,很多思想并不會像成人那麼成熟。不同的出身以及生長環境會對人的塑造給予很大的影響。漢獻帝那樣的出身,當然希望掌握大權,因為他出生于皇室貴族,天生就渴望權力。
但如果是倉央嘉措這樣的出身。很有可能他隻是希望能夠自由清閑過一輩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權力,也不是擁有權力就能獲得世俗的快樂。倉央嘉措所寫的那些詩歌給人的感覺并不是對權力有多麼渴望,反而是對自由對人生對佛學有很通透的理解。
倉央嘉措向往愛情也不過是人之常情吧。如果一定要安上所謂反對輕規戒律和反抗桑結嘉措,實在是有點牽強附會。
倉央嘉措即使後來成為了一代高僧,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人都有共通性,那麼在倉央嘉措的少年時期追求愛情,沉迷于愛情當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沒有必要刻意渲染,打上神話的烙印。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有的人從詩歌裡看到了他抑郁不得志,對權力無法獨攬的失望。但有的人則從這兩句詩歌裡看出了他的自由和快活。他坐在布達拉宮就是王,他在拉薩街頭,化身最美的情郎。
聽說倉央嘉措在白天會遵守清規紀律,但是到了晚上就會穿上名貴的衣服,扮作貴族公子的樣子,在拉薩街頭吃喝玩樂遊蕩和女孩子約會。
試想一下,如果倉央嘉措沒有被桑結嘉措選定為第6世達賴。他是否還能有如此快活的生活?有的人認為他是傀儡,是把倉央嘉措帶入到了漢獻帝那樣的位置當中。可是對于倉央嘉措這樣的人,如果他一直是個農奴,他是不是會有這麼奢侈快活的生活?他的起點和漢獻帝是不同的,我們沒有辦法統一代入。
如果他一直是一個農奴,他是否能夠學習佛學,能夠接觸到文化學習?從古代到解放前,精英貴族對于教育都是壟斷的,大多數普通人是目不識丁。不要帶着今天的目光去看那一時刻的倉央嘉措。有些人隻看到了他所沒有擁有的,卻沒有看到他所擁有的。
他三歲的時候被選為轉世靈童,過了11年才入主布達拉宮,18歲被正式冊立為第六世達賴喇嘛。從三歲到14歲那些年的時光,清規戒律已經無法限制他的自由天性。
他可能沒有辦法和那些從小就學習佛法的僧侶一樣清心寡欲,擁有極高的定力,所以在這期間必然會經過一個過渡期。
他曾經講過,如果真的有來世,他願生生世世為人,隻是芸芸衆生中的那一個,哪怕一生貧困清苦,浪迹天涯,隻要能愛恨歌哭,隻要能心随所願。
因為沒有定性,沒有靜下心來,所以他會偷偷跑出去在夜裡流浪拉薩街頭。他會偷偷和女孩子約會,會寫許多動人的情詩。
“雖然肌膚相親,情人的真心卻不知道,不如信手在地上畫畫,能算出天上星星多少”。
倉央嘉措真正的痛苦來自于拉藏漢,因為倉央嘉措是桑結嘉措冊立的,所以互相看不順眼的他們總是給彼此使絆子。拉藏漢殺掉了倉央嘉措的情人,并且要廢除他的位置。但是其他人都不願意支持他的決定。他們認為倉央嘉措隻是一時迷失,應該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
拉藏汗誓不罷休,寫奏折給康熙皇帝告狀,這就導緻了倉央嘉措被康熙皇帝宣召入京一事。這也是倉央嘉措在趕赴京城的途中,或者消失或者死亡的真正來因。
許多人将倉央嘉措描述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真的沒有必要,也不客觀。試想一個農奴出生的小孩子,被選定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白天是雪域最大的王,晚上可以去約會女孩子流浪拉薩街頭。他獲得了愛情,也鑽研了佛學。
如果不是這個傳奇經曆,他可能一輩子與佛學無緣,也可能沒有後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但如果說他的人生多麼圓滿,那肯定不客觀。因為西藏政權内部的争鬥,倉央嘉措失去了很多很多,比如自由,比如愛人。
但大多數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全部都圓滿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即使是人中龍鳳,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正如倉央嘉措所寫的一句詩:世間從無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對于這個事實,倉央嘉措看得非常透徹,看不透的是那些執着于世間法的人。
倉央嘉措夾在了西藏内部政權的鬥争中,被動卷入了滿清政府與西藏掌權者的鬥争當中,許多事身不由己,他或許是一個傀儡,或許是一個犧牲品。
可是如果他一直是一個農奴,難道他就能幸福安穩嗎?更不可能的。世間從無雙全法,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