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萬物》雜志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來源 | 《萬物》等
編輯 | Mirror
移動鼠标光标為什麼趕不走趴在屏幕上的蒼蠅?
“嗡嗡嗡——”一隻蒼蠅來到了你的電腦屏幕前,旁若無人地趴在了上面。正手握鼠标的你,下意識地舞動鼠标光标去驅趕蒼蠅,結果蒼蠅連腿都沒擡一下。平時稍微靠近一點都會機敏地溜走,根本不給你任何機會抓住的蒼蠅,為什麼對移動的光标毫無反應?蒼蠅的确對靠近的動作反應靈敏,但屏幕上顯示的動态畫面并不是圖像真的在移動,而是密密麻麻的像素點在發生光線變化。所以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蒼蠅為什麼對屏幕的光線變化沒反應?首先要澄清的是,蒼蠅是能感知光線變化的,但主要是感知明暗變化。然而蒼蠅和很多昆蟲一樣有些色盲,不太能區分顔色,尤其是紅色。這也給蒼蠅的神經系統減輕了工作量,隻需要通過明暗灰度的變化就能快速對周圍環境做出判斷,因此蒼蠅的反應速度比我們人快得多。既然如此,蒼蠅應該對屏幕上的光線變化相當敏感才對,問題出在哪呢?
蒼蠅的複眼和眼點(ocellus)
蒼蠅擁有一對大大的複眼,每隻複眼由多達6000隻小眼構成,兩隻複眼之間還有3隻呈三角分布的眼點用于感光定位。這一視覺系統可以為蒼蠅帶來近360度的視野,下方的屏幕自然也不會處于盲區。關鍵就在于電腦屏幕上裝的偏光膜。我們日常所見的大多數光線都是疊加了各個振動方向的非偏振光,偏光膜的作用是給非偏振光過到道篩,隻讓特定振動方向的光,即偏振光通過。因此安裝了偏光膜的電腦屏幕透出的光都是偏振光。
非偏振光(左)透過偏光膜變成偏振光(右)| 圖源:Wikipedia
而對昆蟲而言,它們眼中也有類似“偏光膜”的結構,這使它們能從自然光源發出的非偏振光中濾出偏振光,并依據偏振光的入射方向來進行定位導航。然而,從屏幕上發出的光線已經先經過了一道偏光膜的過濾,有了特定的振動方向,如果這一方向與昆蟲眼的“偏光膜”允許透過的振動方向不一緻,光線就會受到阻擋。所以安了偏光膜的屏幕對蒼蠅來說,無論光線怎麼變,它都感受不到太大的變化。不過也有人成功地用屏幕光标追趕蒼蠅的情況,他們使用的屏幕可能是沒有安裝偏光膜的屏幕,比如LED屏。
沒人住的樓上為何會在夜間傳出彈珠聲?
圖源:BBC
夜深人靜正準備入睡時,樓上卻傳來“嗒哒嗒哒”的彈珠聲,可樓上明明沒人住……别腦補了,接下來就讓小編科學地幫大家走出童年陰影。
故事要從20年代早期說起,當時有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建築材料,叫做“預制闆”,也就是預先用鋼筋和混凝土制成的樓闆,其中的鋼筋在使用前可能會被預先施加應力(預應力)。所謂“應力”指的是物體因外界因素(受力、濕度、溫度變化等)發生形變時,為抵抗這種作用而在其内部産生的(單位面積上的)作用力。所以,對建築材料施加預應力是為了幫助它們抵抗在建築中将要承受的外界壓力。打個比方,用木闆造木桶時,在外圍扣一圈環箍,向内側施加壓力,這樣木桶在裝水時就能更好地承受水向外側的壓力。
圖源:bbs.co188
但預制闆往往質量不佳,混凝土層薄且結構松散,因此在預應力或後期形變産生的應力作用下,鋼筋可能會發生振動。而混凝土在鋼筋的長期施壓下也容易崩裂,彈出小碎塊,在樓層内蹦跶,聽起來就像彈珠的聲音,在周圍安靜下來的深夜顯得尤為清晰。
預制闆
預制闆在如今的房屋建造中已經基本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現場搭建鋼筋框架,再澆築混凝土。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受晝夜溫度變化影響,一些建築結構發生了熱脹冷縮的形變,因而發出聲響。另外,樓層間的管道系統也是異響的可能來源之一——當有人迅速關上水龍頭或沖馬桶的時候,水流由于慣性沖擊管道,發出敲打聲,即産生了水錘效應。
傷口愈合過程中為什麼會發癢?
圖源:pixabay
當我們受傷較深時,會傷到表皮之下的真皮層,其中分布着細密的血管和神經組織,因此我們會流血,會感到疼痛。
在傷口愈合過程中,各種組織都在忙着重建,但是相比其他組織,神經組織的修複速度比較慢,到傷口愈合後期才會恢複得差不多。新生的神經末梢非常細密,周圍又是各種生長的組織和活躍的細胞,因此很容易受到刺激,讓我們産生癢或痛的感覺。參與傷口愈合的同時給我們“撓癢癢”的細胞有:角質細胞、T細胞、B細胞、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它們會産生多種與“癢”相關的細胞因子,包括幾種白介素(IL)、半胱氨酸和絲氨酸蛋白酶、神經生長因子、神經肽P物質、内皮素、血清素、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等。因此,傷口愈合過程中覺得癢一般是正常情況。但有時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溫度、濕度變化或細菌感染也會讓傷口發癢,所以我們需要好好包紮好傷口,不讓細菌入侵者破壞細胞們辛苦進行的重建工程。
海水的鹽分為什麼不會滲入河流?
圖源:NOAA
自然界的水體總是處于循環狀态:江河奔流向地勢低的海洋,海水蒸發進入大氣,又形成降雨落回地面,補給江河湖海。
由于水分蒸發時是不會攜帶鹽分的,所以雨水是淡水。當雨水彙成河流,奔向大海的一路上會溶解岩石土壤中的一些礦物鹽,但濃度并不高。它們最終都彙入了大海,再加上海底地質活動也會溶解礦物,日積月累,海水就變成了現在這麼鹹了。可海水和江河之間畢竟是相通的,高鹽的海水和淡水之間具有較大的鹽度(密度)差,會産生壓強梯度力,為什麼海水沒有侵入河流呢?事實上,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在河海交界處,密度較大的海水會在自身重力和壓強梯度的作用下從底部侵入河流,這種流體被稱為“密度流”。但随着海水的深入,它也會漸漸和上層的淡水混合,這樣一來密度差異就越來越小,沒走出多遠海水便會完全喪失前進的動力。而河流卻還在憑着地勢高度差帶來的勢能不斷奔流向海。但是當河流勢力不足時,也會發生大規模海水倒灌的情況,這是一種被稱為“鹹潮”的自然現象,通常發生在少雨的旱季,由于河流流量不足,高漲的海潮便會湧向河道,使農田遭殃,還會影響沿岸地區的生活用水。
還想看?更多原創科普文章,請關注《萬物》雜志官方把科學帶回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