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這是著名詩人郭沫若于1963年創作的。詩的主角正是一代高僧鑒真,此時距離他圓寂已經過去1200年。後人之所以如此紀念,是因為鑒真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特殊貢獻。他不僅是佛學大師,更是日本醫學、繪畫、建築、書法和文學的先驅。
大唐高僧,應邀赴日
在唐代的中日交往過程中,鑒真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避開的人物。彼時兩國的往來,總體上是日本學習盛唐,我們以先進的姿态海納百川。日本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把中國的文化制度、風俗習慣傳回母國。來而不往非禮也,以鑒真為代表的國人,主動傳播中國文化,連接着一衣帶水的鄰國。
早在少年時代,鑒真就已經在揚州的大明寺出家。為了增長閱曆,學到先進的佛法,他一路迅遊長安、洛陽,在繁華的帝都盡情吮吸。查閱典籍,問道大師,學成歸來的鑒真,在揚州當地大講佛學。他新修寺廟,造塔築像,廣納僧侶,傳播戒律。從剃發修行到德高望重,四十年間裡,鑒真被尊奉為授戒大師。
恰在此時,日本的兩位僧人跟随着遣唐使來華,他們素聞鑒真大師的高義,遂盛情邀約。這個時候的日本佛教,雖然早已南北朝時期,就通過朝鮮半島傳入,但是日本的僧人卻讓統治者心有不甘。許多僧人不僅違背戒律,娶妻生子、吃喝淫樂,而且委身寺院,逃避國家的賦稅征收。
本應該為己所用的佛教,卻成為躲避稅收的擋箭牌。想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就需要規範僧人的言行。因此,鑒真的此行東渡,赢得了日本統治者的支持。此外,日本特殊的時代背景,也讓天皇有着難言之隐。地方諸侯紛争不斷,大寺院背後錯綜複雜的關系,隻能讓國内的改革陷入僵局。
六次東渡,雙目失明其實,當日本僧人榮睿和普照表明來意,邀請鑒真東渡傳教時,已經五十多歲的他,早已名滿揚州。他完全不用冒着生命危險,去往危險叢生的異國他鄉。然而,佛法無國界,特殊的使命催促着鑒真無畏向前。盡管弟子們第一時間就表示了反對,也給師傅講述了路途兇險,但是既然去意已決,也就隻顧風雨兼程。
這條東渡扶桑的道路,比想象中的更加艱險。海上天氣不定,風浪随時席卷,那個年代的航海技術落後,九死一生的遠洋航行,讓無數人望而卻步。相比較玄奘西行的合法性,鑒真的東渡更像“偷渡”。因為當時的朝廷規定,通商政策“隻進不出”,違令者要嚴懲。官方的明令禁止,讓民間商業活動也就演變成海盜猖獗。
為了順利抵達日本,從742年開始,鑒真六次東渡,十年方成。這期間,既有被小人誣告,說他勾結海盜被抓;也有海難風暴,輾轉漂泊的辛酸。最讓人惋惜的是第五次,在東海遭遇強風暴襲擊,連續漂泊一個月才登岸,在今天的海南滞留一年。在這當中,鑒真的大弟子坐化,而他本人更是因病雙目失明。
此時的鑒真,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連年的奔波辛苦,讓他更加明白此行的重要性。753年,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和吉備真備等人來到揚州,再次懇請鑒真一起東渡。有了日本友人的傾心相助,鑒真與二十多人,從蘇州達成使船出發,盡管再次遭遇風暴,但是總算一路漂泊到了日本。等待他的,将是一個新的世界。
仁心一片,福澤異國聽聞大師來國,日本天皇表現出極大的歡迎。自薩摩登陸後,鑒真就受到日本民衆的敬仰。第二年抵達首都奈良後,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先是派出重臣接待,又親率皇室接受了鑒真的受戒。
作為律宗高僧,要承擔起規範日本僧衆的責任。鑒真看出了統治者的擔憂,努力做着自己的事情。"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鑒真的新規要求,受到了日本其他派别的反對。一場公開辯論在興福寺展開。大辯論中,鑒真用自己高超的佛法和人格魅力,徹底征服了曾經的敵人。
一番唇槍舌戰,鑒真赢得了對手的尊重,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身為傳燈大法師和大和尚,鑒真親自為皇室五百多人授戒。756年,鑒真又被封為“大僧都”,成為全國所有僧尼的統領。此後,日本僧人要接受律宗的戒律,杜絕偷稅逃避的現象。盡管之後日本經曆了政變,但是鑒真的特殊貢獻,依舊被奉為日本的律宗初祖。
在日本的十年間,鑒真講述佛學,傳播醫藥、文學、書法、繪畫和建築等工藝,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位于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親自主持創建的。蒼松翠柏,庭院幽深,佛殿樓閣,經藏法器。盡管雙目失明,但是憑借着高超的記憶,鑒真依然用一生所學,踐行着心目中的那份使命。
後記一生緻力于弘揚佛法的鑒真,終于在75歲這一年圓寂。弟子們采用幹漆夾纻法的技藝,為他制作了一座寫真坐像。這個被日本奉為國寶的塑像,曾經短暫回到中國,受到了當地人的夾道歡迎。生死置之度外,一心隻為佛法,這份赤子之心,為日月可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