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他誕生于碎葉城,五歲時跟随父親李客避難來到蜀中,定居在劍南道青蓮鄉。父親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李白5歲誦六甲,10歲觀百家,刻苦學習傳統典籍,廣泛閱讀自黃帝以來的華夏曆史文化。同時他還不斷地練習寫作,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太白15那年曾偶然當過一次小吏,但不久他就因為敢于直言,而得罪了上司。但是從此以後他就下定決心,再也不會像衙門裡的小吏那樣碌碌無為,而要憑借一己之才,走一條非常之路,從而成就一番大業。于是他在壯遊之前寫了一首詩。下面分享李白年輕時寫的七律,開篇美如畫卷,尾聯更彰顯超凡襟懷。
别匡山
唐代;李白
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
野徑來多将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随。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将書劍許明時。
匡山在四川江油,李白曾在此讀書習劍、訪道尋仙。由于他家在古道旁邊,這裡商旅往來、遊客不斷,父親怕影響孩子讀書,就将其送到幽靜的山中安心讀書。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24歲的李白離開讀書十載的匡山書院,準備壯遊四方。這時的李白雄心勃勃,還自豪地宣稱自己“作賦淩相如”,表明他已做好了敢與一流文豪比拼的底氣。
詩人在甯靜的氛圍中學習、修煉,習慣了恬淡閑适的生活,甚至一度想成為一位隐士。可是畢竟他還年輕,外面的世界還那麼精彩,他又有建功立業的志向,所以詩人最終還是戰勝了心中慵懶的另一個“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奔向遠方的行程。
詩人走出了大山,又有些念念不舍,他放慢腳步,又回望山中,“曉峰如畫參差碧,藤影風搖拂檻垂。”東方欲曉,晨曦初露,曙光中的匡山風景秀美,遠處的群峰更顯青碧斑斓,讓人心情舒暢。
太白再将視線稍稍移近,山風和暢,岩壁間的藤蔓正在風中搖曳,柔嫩的枝條輕拂着欄杆,顯出環境的清幽,也讓詩人回想起兒時在此玩耍的往事。
接下來就具體地描述詩仙在匡山生活的情景,“野徑來多将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随。” 幽靜的山林裡路徑狹窄,野獸出沒,平時人們都要帶着家犬一起經過。
夕陽西下時,晚歸的農人心情放松,他們一邊背着柴薪,一邊哼着小曲,緩緩地下山。作者淡淡寫來,着墨不多,卻描繪了一幅極富生活氣息的畫面,使人感到甯靜而悠遠。
頸聯轉而描寫詩仙的讀書場景,“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山谷裡極其甯靜,詩人獨自在此品讀經典、思考人生,累了就倚樹休息,仰望天空中的悠悠白雲,聆聽樹林裡的陣陣猿啼。
偶爾還會有寺院的僧人到池邊清洗缽盂,池塘裡時有白鶴飛來,又很快就振翅高飛,倏忽間就無影無蹤。詩人不說戀戀不舍,也不提自己有多喜歡這裡的恬靜悠閑的氛圍,但讀者都已感受到詩仙心中深藏的真情。
經過前面的鋪墊,大家已經了解到,詩仙要做出取舍實屬不易,但是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為了開闊視野,更是為了檢驗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太白要堅定不移地離開蜀中。
尾聯彰顯出詩人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将書劍許明時。”太白略帶憂傷、又充滿豪情地說,并非不愛這裡的一草一木,但我已決心走出大山,一定要憑自己的真本事,卻開創一番宏偉事業。
李白的這首七律描寫細膩,襟懷寬廣,讀完後令人深受鼓舞。作者先描繪了一幅清幽、瑰麗的山林圖畫,不僅有“曉峰、藤影,猿啼、鶴飛”,而且還有“看雲、洗缽,将犬、帶樵”等精彩場面,令人如臨其境。
詩人非常享受這裡的安閑恬靜的生活,但是他雖然熱愛家鄉,更希望施展才華,所以最後又豪邁地說自己不戀清境,卻将書劍許明時。這樣的詩仙值得人們敬仰,匡山的生活經曆,也為他之後成就一番偉業奠定了根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