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來了!”樓道裡響起一個稚嫩的聲音。周圍的居民都覺得納悶兒,該不是惡作劇吧,怎麼小朋友也來當“大白”!
“應該是冰激淩,趕緊放進冰箱哦”。這下可以确定了,還真是一位小朋友“志願者”!如果我們把成年人志願者統稱為“大白”,那就不妨把她叫做“小白”吧。
“小白”今年8歲,是徐彙區一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疫情封控管控的這段時間,她的功課并不是很多。最近,她居住的社區轉為防範區,男女老少可以在小區裡活動了。“小白”跑到樓下玩,看到志願者叔叔阿姨們忙着給居民搬運快遞,她的媽媽也是其中的一員。
地上的物資太多了,“小白”感覺大人們有些忙不過來,于是,她就跟媽媽說:要不我也來幫忙送貨吧!
小孩子随口一句“想幫忙”,大人們通常都不會當真,隻當是一時高興。可是,“小白”看上去像是認真的。站在一旁的郭老師是這一群志願者的頭兒,聽到“小白”也想幫忙送貨,他就順口說了一句:“好啊,剛好叔叔要去送面包,那你就跟我上去跑一趟吧!”
“小白”的“志願者”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8号樓和9号樓連在一起,“小白”和這些志願者叔叔阿姨都是這兩棟樓的居民,他們負責的就是這兩棟樓的送貨和叫門。
别看隻有兩棟樓,樓層卻有三十多層,住戶們加在一起足有兩百戶。“小白”就這樣上上下下地跑。看到有門鈴,她就先按門鈴,聽到裡面有動靜,她就放聲喊“快遞來了”。有的鄰居家裡有小寶寶,門口會貼一張告示:家有嬰兒,請勿按鈴。看到這樣的告示,“小白”就會輕輕敲門。
鄰居們聽到“小白”的叫聲,都覺得有趣。志願者已經很好了,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也有一顆公益心。大家都很喜歡“小白”,聽到叫聲就會急忙打開家門,不等“小白”取貨,他們自己就從手推車裡取出貨物,還問她需不需要幫助。有人豎起大拇指給她點贊,還有人想給她拍照,拍視頻。
和“大白”們一樣,“小白”送貨也會遇到一些傷腦筋的事情,比如有些住戶的門牌号都已經脫落了,看不清是幾号,為了确定不要送錯人家,“小白”隻能前後左右地琢磨,确保送對了才算是完成任務。
現代社區架構讓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就算每天在電梯、樓道裡相見,人們也隻是匆匆一瞥、微微一笑,有的居民甚至常年深居簡出。但是,疫情期間,因為物資配送的需要,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得和志願者打交道。志願者與志願者志同道合,結下了友誼;居民和志願者之間也增進了信任,平時不相往來的左鄰右舍正逐漸打開心門。
“小白”也通過送貨認識了好幾位鄰居。有幾次,她敲開的是外國鄰居的家門,有韓國的、巴西的,還有法國的、美國的,他們用生澀的中文向她問好。雖然沒辦法溝通更多的語言,但是,光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小小身影,就已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小白”說:“30幾樓有位老奶奶,感覺她總是一個人,有一回我給她送東西過去,她還給了我一個蘋果。”雖然媽媽囑咐過“别人給的東西不能拿”,但“小白”還是接過了那位奶奶的饋贈。蘋果寓意“平安”,這就像是困難時期鄰裡之間互道的一聲祝福。
回到家裡,摘下兒童版N-95口罩,脫下箍頭的帽子和面闆,“小白”并沒有感覺很累;相反,她覺得心裡美滋滋的,因為送貨上門就等于是在運動,這幾天的經曆還讓她學會堅持,并且也鍛煉了膽量。她說:“好玩就不會心累”。
除了“别人給的東西不能拿”,媽媽還叮囑她“不可以走出樓道”,“不可以走進别人的家門”。“小白”一直按照媽媽的指示,基本上做到了這三個“不”。郭老師也不會讓她去運送重物,分派給她的更多是類似面包這樣的輕物。
8号樓、9号樓的志願者工作群裡總共有47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企業高管,有機關公務員,有家庭主婦,還有知名女演員。他們中有黨員,有群衆,還有國際友人。在“小白”的眼裡,這是一支溫暖的團隊。而最初發起組建這支團隊的就是“小白”的媽媽,大夥兒都叫她倪老師。
上月中旬,小區物業多名工作人員被确診為陽性。為了避免居民感染,這個名為“志工@8.9”的工作群經過集體讨論,決定“自治”,以兩棟樓為單位開展團購,并由志願者來承擔以前物業的職責。
為了減少團購可能帶來的病毒感染,作為群主的倪老師還明确了各類物資的團購頻次,并繪制了快遞流程圖,明确了接貨、消殺、靜置、配送等環節的防護要求和注意事項。
疫情無情人有情。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甚至淩晨,隻要“團長”在群裡喊一聲“團購物資送到”,“大白”們就會踴躍報名,換好裝束,及時配送。還有13位“大白”專門負責夜間清運住戶垃圾,其中主動請纓的就有外籍居民。
穿上防護服,他們就化身為“大白”;脫下防護服,他們就是我們日常相見的鄰居。“小白”很幸運,生活在這樣一個社區。等到城市解封,等到學校複課,她要把這段經曆、這份感受分享給她的老師和同學:好人就在身邊,從不分年齡國籍;好人就在身邊,也許是我們自己。
新聞晨報周到APP 記者 顧文俊
來源: 新聞晨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