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色的谷粒在稻田中随風搖曳,樹葉在陽光的照射下逐漸浸染上紅色,秋天即将來臨。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今天,迎來“立秋”節氣。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标志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從這一天起,秋高氣爽,月明風清。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氣溫更酷熱。因而,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刮風時人們會感覺涼爽;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産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日這天,我國民間有“貼秋膘”“咬秋”“啃秋”等習俗。
•立秋節•
秋天即将來臨,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
•啃秋•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人們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産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将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等秋風一起,就要吃點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
今年的立秋仍處在‘三伏’内的‘中伏’和‘末伏’時段,暑熱一時難消,還會出現短暫的氣溫回升,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幹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