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那麼《詩經》中的“風、雅、頌”各是指什麼呢?
風,就是“國風”,就現代意義來說,就是地方樂調,更多的是民歌。“風”這部分收錄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60篇樂調,所以也有了“十五國風”的說法。這“十五國”分别是哪些國家呢?它們分别是周南、召南、邺、鋪、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桧、曹、豳。從時間上來說,國風部分可能是周初到春秋中葉時期的作品。從地點上來說,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比較多。
國風中的作品内容非常豐富,既有歌頌美好愛情的,也有表達對勞動和人民群衆真摯情感的,還有對統治階級不滿并進行諷刺的,等等。從這些主題,我們可以看出來,國風這一部分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就好像着力打造着一幅幅充滿生活氣息的現世畫卷。這一部分以樸素簡單的語言來描摹事物本身,同時,又強烈地抒發和渲染着主人公的情緒和内心波動。似乎能夠通過現實的筆墨描述可以窺見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變化,非常的生動而且富有感染力。從語言形式上來看,“國風”更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韻,但也不是千篇一律。它常沖破四言的規定,而雜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國風部分比較典型的代表作有我們最熟悉的《國風·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筆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和分析出非常典型的“國風”特色。對事物的描摹和對人物情感變化的闡述,都十分的生動和傳神。格式上也非常的朗朗上口。像荇菜在水中的流動變化,男子對心上人求而不得的心理變化,都用這種類比的語句表現得十分突出。
我們再來說說“雅”。《詩經》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大小雅類于後代的大小曲,大小調。雅多數是用于宮廷飲宴或者朝會的樂曲,其中大雅的“貴族”性比較明顯,而小雅雖然是雅聲正樂,屬于比較正統和上流的作品,但是,風格上和“國風”還是有比較接近的地方。這一部分共有105篇作品,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實,關于“雅”的概念,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一雅樂就是夏樂。這個觀點從諧音的角度來分析,“雅”音同“夏”,西周的王畿就是“夏”,所以“雅樂”應該是王畿樂調。從時間上來說,大雅應該是西周初的,小雅應該是西周末的。
從内容和文字風格來看,二雅頗有不同,但具體不同之處有頗有争議。朱熹《詩集傳》中提到,“正《小雅》燕享之樂也,正《大雅》會朝之樂”。就是說小雅是宴飲之時的樂曲,而大雅則是朝會之時的正統大樂。清方玉潤則在《詩經原始》中提出“大略《小雅》多燕享贈答、感事述懷之作;《大雅》多受陳戒、天人奧蘊之旨”。
雅這一部分的經典作品,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同“示”)民不恌(同“佻”),君子是則是效。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同“遨”)。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dān,同“耽”)。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從這篇的表述上,我們能夠很明顯地
看到宴飲大賓的痕迹。其中,各種樂器的鳴聲表現宴飲時候的聲樂熱鬧,如“鼓瑟吹笙”;而“我有旨酒”句句排比,更是将與賓客之間的互動之境淋漓盡緻地展現。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頌”。頌共40篇,主要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頌的場合則更為正式和具有宗教意義,因為它主要是宗廟祭祀的宗教音樂和舞曲歌詞,内容多是贊美神靈、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這一部分和風、雅部分相比,内容顯得比較空泛玄妙,而沒有前兩者比較強烈的現實含義。所以,王國維也對這一部分的樂調特點進行了比較中肯的評價,“頌之聲較風、雅為緩”。這裡的“緩”字是說其樂調比較綿長緩慢,這也側面地說明,頌這一部分沒有過于強烈的重調和快節奏的直面現實批判性。
這一部分比較典型的作品有《烈祖》: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錫無疆,及爾斯所。既載清酤,赉我思成。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無言,時靡有争。綏我眉壽,黃者無疆。約軧錯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自天降康,豐年穰穰。來假來飨,降福無疆。顧予烝嘗,湯孫之将。這篇《烈祖》是祭祀成湯的作品。我們看到通篇是比較明顯的“祭詞”特點,滿含追思和贊頌之意。開頭就以一句“嗟嗟烈祖”表現了對祖先的追思,同時也奠定了綿長的基調,中間是一系列的贊揚之音,及至最後“自天降康,豐年穰穰”的内容再一表希望祖先對自己有所保佑,能夠風調雨順、豐收吉祥。這種行文結構是十分典型的“頌”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