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知之者不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釋義:
知:本義是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後引申出了“了解,懂得,通曉,明白,能體會”這麼一種意思。
譯文:
知道(道理)的人,不如愛好(并實踐道理)的人;愛好(且實踐道理)的人,又不如樂于(實踐并不斷深入思考)的人。”
解讀:
這一句話依然是對前文的總結和引申。
知之者,就是知道、了解(道理)的人。這裡的道理其實就是前文“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認識的第一步,每個人認識都會有這一步,沒有這一步,人不可能認識事物。如果一個人明白了某一道理,也到此為止了。他會不會繼續深入思考,實踐這個道理?不會。就像我們背課文一樣,隻是把課文背了,至于意義,該如何做,怎麼做不會思考。但是這一步也不需要你思考,因為認識的規律規定了,你還沒有到進一步的程度。
“好”是動詞,有喜愛做這麼一層意思在裡面,比如,我們說的“好事”就是“愛參與他人事務的自己對别人或者對自己有意義的有益處的事情”,而我們說的“好事者”多是“喜歡管閑事、多事的人”的意思,都有做這麼一層意思在裡面。不實際的“做”不能稱為“好”,而應稱為“喜”。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好事者”是不是都是“好”的事呢?不見得。“好事者”是不管他所“好”之事的實際後果的,或者說,他認為是好的,實際不一定好。
“樂(le)”在這裡還是動詞,與“好”有所不同。《周易·系辭上》有句話:“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可以發現,“樂”之後還有一層意思——把玩。不僅要做,還要仔細推敲。
所以,我們從“知”“好”“樂”三個詞可以發現這句話的深層含義。這是不是和現代的“實踐論”——知道理論,實踐,深入思考,再實踐,很像呢?我的解釋應該是比較全面的了。
在實際生活中,還有一類“想得到,做不來”。所以,我們明白了道理,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去實踐,因為脫離了實際,你将無從實踐。
《雍也》篇已經讀了一半了,從前面的解釋看,它們都是有關聯的,而不是像某些人講的《論語》隻是語錄。道理已經講了,接下來,孔子就感歎了:“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想要繼續跟我《論語》嗎,關注我哦,不迷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