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曆史中,許多文人墨客為梁祝的愛情故事寫下了不同的版本的作品,除了細節以外,故事的大概内容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出入。
但是,曆史上真的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嗎?
随着浙江千年古廟挖出梁山伯的墓葬,其墓志銘清晰可見,揭開了梁祝化蝶的真相。
梁山伯的真實曆史
梁祝和《孟姜女》、《牛郎織女》以及《白蛇傳》并稱為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文化财富。
對于梁祝的描述,出現在川劇《柳蔭記》中、 明傳奇《同窗記·訪友》以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多部文化作品當中,以至到了後來清代的部分寶卷中,還有很多關于梁山伯考上了狀元的情節。
單從故事上來看,梁祝之所以能在百姓的口中相傳,也取決于他的故事線其實并不複雜,可若是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梁山伯的故事又格外飽滿。
按照故事中的内容,梁山伯是一位文質彬彬的書生形象,他的家境也并不算優渥,因此,在封建王朝時代,他隻能通過考取功名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而女主角祝英台則不太相同了,她是一位當地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從小就在書香門第的熏陶下成長,對于讀書和自由都充滿着憧憬之情。
不過,祝英台卻始終女扮男裝,扮作一位書生的模樣,這是因為,在那個時候女子是不被允許進入學堂中學習的。
兩人的關系十分要好,可此時的梁山伯卻不知道實情,祝英台也漸漸開始對梁山伯有了感情,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祝英台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情況,這也讓梁山伯不得不去重新審視兩個人之間的關系。
學堂中的另一位富家子弟馬文才也通過手段了解到了事情的原委,他對祝英台本就有好感,所以想娶回祝英台,拆散這對鴛鴦。
看着兩人的感情漸漸升溫,馬文才非常着急,情急之下,他隻好把自己所知的一切偷偷告訴學堂,學堂對祝英台女扮男裝的行為勃然大怒,他們立即将祝英台趕回了家中,于是,原本該走在一起的兩人變成了兩段“單相思”。
臨别的時候,梁山伯也答應了祝英台,在幾天之後,自己将要上門提親。
可是,這件事卻又被馬文才給知道了,他搶先一步,登上了祝英台的家門,迫于身份的壓力,祝英台心灰意冷,隻好嫁給了馬文才,沒能等來梁山伯。
待到梁山伯趕到以後,很快就得知了消息,這對他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隻好黯然神傷地返回家中,之後不久,梁山伯便染上了重病,沒過多久就駕鶴西去了。
梁山伯的離世,也傳到了祝英台的耳朵裡,她原本一直等着機會能夠和梁山伯重新走到一起,可随着噩耗傳來,她也失去了對愛情的最後期待。
劇照
婚禮當天,祝英台強烈要求花轎經過梁山伯的墳墓,馬文才也沒有多想,就同意了。
待到馬車經過,墳墓中突然傳來一聲巨響,緊接着,墳墓中炸開了一條巨大的縫隙,眼前的這一幕,讓祝英台感受到了什麼,她知道,自己的心上人在召喚。
于是,她立即推開圍觀的人群,跳入了漆黑的墓冢中,然後,巨大的裂縫又漸漸合了起來。
沒過多久,墓中飛出了兩隻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故事大概的情節就是如此,在不同的版本下,具體的細節可能有着部分出入,可總體的内容還是“換湯不換藥”。
随着故事口口相傳,再加上整體的細節也貼合于時代的背景,因此,不少人開始研究這則故事最開始的出處,認為在曆史上應該是有原型存在的。
廣大學者也做了很多工作,對于梁山伯的說法,大概分為三類。
其一,就是根據故事本身來判斷的,梁山伯很有可能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書生,祝英台因女扮男裝和梁山伯相識,這也符合《古今小說》中一些描述。
其二,梁山伯的身份可能是官員或者是神靈,這樣的說法,主要出現在浙江甯波等地。
按照當地的說法,梁山伯當時該是鄖縣的縣令,六朝時代孫恩作亂,朝廷多次率軍平叛,可總是吃敗仗,帶兵的将軍夢見打着“梁”字旗号的白袍将軍将孫恩給打敗,結果夢驗。
于是,皇帝聽聞以後,将梁山伯封為“義忠王”,還建造了“聖君廟”,這在《浣水續談》、《識小錄》等書籍中都有較為明确的記載,當地民間還流傳着過去梁縣令開倉救濟百姓以及治水的一些傳說。
其三,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梁山伯就是梁武帝,在清末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中記述了梁山伯顯靈的神廟和廟記記載中有很多相似之處,認為梁山伯廟中供奉的不是梁山伯,而是梁武帝。
當然,這種說法還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是因為有些地方有巧合。
比如,梁武帝在死後葬于胡橋,所埋葬的地名和“山伯”有關。
齊梁兩帶皇帝僑居于江蘇丹陽,皇帝和他們的子孫配偶在死後大多葬在這裡,胡橋鎮建于北宋隆建元年,而梁祝的傳說大概是從唐代出現萌芽的,到了元代已經基本成型了,因此,胡橋鎮也極有可能是“梁山伯”的住所。
在梁祝的傳說中,梁山伯是先于祝英台而死的,後來祝英台和梁山伯是“同冢”,江蘇和浙江等多地的地方志記載,同葬墓為“義婦冢”,全國各地都陸陸續續存在着合葬墓,可是梁山伯是否是真實存在的,這件事也是讓人懷疑的。
事件發生了變化,還是到1997年,這一年,浙江甯波對鄖縣高橋鎮梁祝合葬墓進行發掘,這次考古行動之後,便有了“真相大白”的味道了。
揭開“梁祝化蝶”的秘密
在對傳說中的梁祝合葬墓進行發掘了之後,發現這是一座由單穴拱券頂磚室墓。
專家們通過進一步的探讨也普遍認為,墓葬的位置和規格都和随葬器物記載的梁山伯鄖縣縣令的身份和埋葬地點相互吻合,這也就代表着,墓葬給出了準确的實物資料,墓志也記載的非常清楚。
一位名叫鐘祖霞的考古隊員說:“從随葬器物的簡易程度來看,可以判斷出墓主應該是一位出身貧寒的下等官吏,這也和古書中所描述的梁山伯縣令身份相互吻合,換句話來說,這就是真正梁山伯的墓。”
周靜書也根據相關發掘報告提出,考古中認為墓主人是出身于寒門的下品官員,這和民間的梁祝故事中“出身寒門”以及“縣令”的身份都是吻合的。
查遍了古籍,也沒有發現有除了梁祝以外的其他名人曾被記錄在這裡,因此不會出現混淆視聽的情況出現,墓主人也能夠證明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葬。
可這樣一來,問題很快就出現了。
如果是真的按照一些古籍中的記載去找地名,那麼梁祝墓應該是“義婦墓”,也就是說,這裡該是祝英台的墓葬,而不是梁山伯的。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不夠嚴謹的地方。
比如,透過“墓室簡陋”就能推出“下品官員”就有失公允,在曆史上,也有過很多清官,他們在為官之後并沒有選擇驕奢的生活,在死後“落葉歸根”也是很有可能的。
考古也證明了這是單人墓,就和曆史上的“合葬墓”不相關,如果這裡真的是傳說中的梁山伯,那麼附近也理應是有祝英台的墓葬,可這些卻并沒有出現。
一切都在說明,在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下,這裡的“梁山伯”縣令跟傳說中“梁祝”中的梁山伯給搞混了,此“梁山伯”非彼“梁山伯”。
這也就否定了其中的一種可能,隻剩下了另一種真相:梁山伯的原型是梁武帝。
再重新去看梁祝的傳說分析,有一種說法提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根本不是同一代人,祝英台出現的應該更早,呂洪年的《梁祝“黃泉夫妻”說小議》中就認為梁山伯是南北朝時代的人。
事實上,祝英台是一處地名,在荒廢之後才成為了土冢,在出現之前,梁武帝是曆史中真實出現的人物,傳說中的梁山伯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梁山伯的墓葬。
任何通過考古尋找梁山伯墓葬的行為都是徒勞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解釋,“化蝶”本就是一種美好的想象,因此這則故事隻是在某位傑出人物的基礎上去延伸。
而梁武帝和梁山伯能夠扯上關系,也和封禅建立山神廟被後人改作“梁王祠”有關。
古代帝王行禅禮,會在小山上建立祭祀用的寺廟,這在《史記》等很多典籍中都有相關的記載。
人們對宜興“祝英台讀書處”刻石誤解産生了女子祝英台讀書的故事。
而梁武帝與宜興之間結緣也是這些故事産生的溫床,因附近有“祝英台讀書處”與梁山伯廟,後人認為是梁山伯在祝英台讀過書因此才有了這樣的石刻,故事的雛形就這麼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祝英台”是一個地名。
再加上梁武帝本身就非常喜歡讀書,這也被後人争相傳頌,全國範圍内的很多地方都遺留着梁武帝的讀書台,《江南通志》卷四六雲“觀音寺在興化縣東北八十裡,南唐保大四年建,宋乾德四年賜額内有梁武帝讀書台”,這也就很好的诠釋了這一點。
梁武帝愛讀書,還曾多次舍身入寺為僧,最終,就漸漸演變成了“梁山伯在此處讀書,祝英台也在這裡讀書,兩人一起在這裡讀書。”
後來的想象,就有了源頭,之後什麼“産生感情”之類的描述,大概也就是猜測了。
不難發現,所謂的“義婦冢”其實就是祝英台遺址,後人不知道這裡是祭壇,才将祝英台祭壇當成是“義婦冢”。
至于傳說中祝英台的身份來曆,也就同樣能解釋通了。
在曆史上,梁武帝是有一位妃子的,名叫阮修容,原名是石令赢。
她因為深受梁武帝的寵愛,所以被賜名為阮氏,後來他們生下了梁元帝蕭繹。
後人将祝英台和梁山伯附會在一起,那麼祝英台的身份就自然而然成為了會稽上虞人,對于當時的甯波來說,出了個阮修容這樣的大人物,是值得歌頌的事情,因此廣泛流傳于當地的傳說也是一種方式。
再說,阮修容雖花容月貌,可也是酷愛讀書的那種類型,不然她也不會走到梁武帝的心中。
由此看來,祝英台最終成為上虞人也和梁武帝的背景有關,關于《識小錄·梁山伯》中的說法,也是作者在不斷感慨梁祝的真相不為人所知。
在傳說中,構成梁祝故事的另一個關鍵人物便是“馬文才”,此人的原型人物應該是陳慶之。
陳慶之是梁武帝身邊的一個随從,他因戰功顯赫一直都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所以也被梁武帝格外看重,在他死後,梁武帝也将他列到了廟堂之中,也不是沒有由來。
此人在浩瀚的曆史中也不出名,還在死後夾在了夫妻之間,因此民間傳聞當中,他的身份也就漸漸不好了,就變成了:夫妻中間夾雜着一個第三人。
最後,“馬文才”的形象才得以出現。
不管如何分析,梁祝和“化蝶”的故事表現的都是老百姓對于愛情的憧憬,本身就夾雜着一些神話色彩,所以也沒有必要一定去刨根問底,人們心目中的或許不是梁祝,而是愛情。
參考
王甯邦.梁山伯考[J].江海學刊,2012(04):198-20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